•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鼓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鼓脹,病證名。

        指腹膨脹如鼓的病證。鼓通臌,后世亦名臌脹。《靈樞.水脹》:“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脹膚等也;色蒼黃,腹筋(指腹壁靜脈)起,此其候也。”《素問.腹中論》:“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鼓脹。”《醫林繩墨》卷五:“臌脹者,如鼓之形,外堅中空,擊之有聲,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脹,……”《風勞臌膈四大證治》形容此病“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多由情志郁結、飲食失節,或嗜酒,或有蟲積,久之肝脾受損,氣滯血瘀、水濕不行。亦有俗名為蠱脹者,今人多以血吸蟲病腹水脹急,稱之為蠱脹。根據其病因和癥候的不同,有氣臌、血臌、水臌、食臌、蟲臌等不同。治宜健脾疏肝理氣化瘀、滲濕逐水等法。正氣虛者,宜攻補兼施。參見有關各條。

        ②指氣脹。《醫碥》卷三:“氣脹又名鼓脹,此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鼓也。”參見氣脹條。

        ③指單腹脹。見《景岳全書.雜證謨》。參見單腹脹條。

        目錄

        基本概述

        鼓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的一類病證,臨床以腹大脹滿,繃急如鼓,皮色蒼黃,脈絡顯露為特征,故名鼓脹。 鼓脹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如《靈樞.水脹》篇載: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較詳細地描述了鼓脹的臨床特征。《靈樞.脹淪》所列“五臟六腑脹”,即寓有本病最早的分類意義。有關本病的病因病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是“濁氣在上”。《素問.腹中論》記載: “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曰鼓脹,……治之以雞矢醴。……其時有復發者何也?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之肝水、脾水腎水,均以腹大脹滿為主要表現,亦與鼓脹類似。《諸病源候論.水蠱候》認為本病發病與感受“水毒”有關,將“水毒氣結于內,令腹漸大,動搖有聲”者,稱為“水蠱”。 《諸病源候論.水癥候》提出鼓脹的病機是“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于腹內”。《丹溪心法.鼓脹》指出:“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后世醫家續有闡發,其名稱亦多不同。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水腫脹滿》說:“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多屬于氣也。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蟲即血也。”明.戴思恭稱本病為“蠱脹”、“膨脖”、“蜘蛛蠱”。如《證治要訣.蠱脹》篇說:“蓋蠱與臌同,以言其急實如鼓,……俗稱之為膨脖,又謂之蜘蛛病”。明.張景岳將鼓脹又稱為“單腹脹”,《景岳全書.氣分諸脹論治》篇說:“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像如鼓,故名鼓脹。又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亦名蠱脹,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他認為鼓脹的形成與情志、勞欲、飲食等有關,指出“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脹當辨虛實”。明.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療法則,《醫學入門.鼓脹》說:“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冶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喻嘉言《醫門法律.脹病論》認識到癥積日久可致鼓脹, “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唐容川《血證論》認為“血臌”的發病與接觸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關。各家針對不同病理因素提出其分類有氣、血,水、蟲多端。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類似西醫學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膽汁性,營養不良性等多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腹水。至于其它疾病出現的腹水,如結核性腹膜炎腹水、絲蟲病乳糜腹水、腹腔內晚期惡性腫瘤慢性縮窄性心包炎腎病綜合征等,符合鼓脹特征者,亦可參照本節內容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病因病機

        鼓脹病因比較復雜,概言之,有酒食不節、情志刺激、蟲毒感染形成本病的機理,主要在于肝脾腎受損,氣滯血結,水停腹中。  

        病 因

        病后續發四個面。

        1.酒食不節

        如嗜酒過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釀濕生熱,蘊聚中焦,清濁相混,壅阻氣機水谷精微失于輸布,濕濁內聚,遂成鼓脹。

        2.情志刺激

        憂思郁怒,傷及肝脾。肝失疏泄,氣機滯澀,日久由氣及血,絡脈瘀阻。肝氣橫逆伐脾胃,脾運失健,則水濕內停,氣、血、水壅結而成鼓脹。

        3.蟲毒感染

        多因血吸蟲感染,蟲毒阻塞經隧,脈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兩傷,形成癥積;氣滯絡瘀,清濁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脹。此即《渚病源候論》所稱的“水毒”、 “水蠱”之類。

        4.病后續發

        凡因它病損傷肝脾,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者,均有續發鼓脹的可能。如黃疸日久,濕邪(濕熱或寒濕)蘊阻,肝脾受損,氣滯血瘀;或癥積不愈,氣滯血結,脈絡壅塞,正氣耗傷,痰瘀留著,水濕不化;或久瀉久痢,氣陰耗傷,肝脾受損,生化乏源,氣血滯澀,水濕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脹。  

        病 機

        鼓脹的形成雖有上述種種因素,但其基本病理變化總屬肝、脾,腎受損,氣滯、血瘀、水停腹中。病變臟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則及腎。因肝主疏泄,司藏血,肝病則疏泄不行,氣滯血瘀,進而橫逆乘脾,脾主運化脾病則運化失健,水濕內聚,進而土壅木郁,以致肝脾俱病。病延日久,累及于腎,腎關開闔不利,水濕不化,則脹滿愈甚。病理因素不外乎氣滯、血瘀、水濕,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脹大成臌。故喻嘉言曾概括為“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氣,血、水三者既各有側重,又常相互為因,錯雜同病。

        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初起,肝脾先傷,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兩者互為相因乃致氣滯濕阻,清濁相混,此時以實為主;進而濕濁內蘊中焦,阻滯氣機,既可郁而化熱,而致水熱蘊結,亦可因濕從寒化,出現水濕困脾之候;久則氣血凝滯,隧道壅塞,瘀結水留更甚。肝脾日虛,病延及腎,腎火虛衰,不但無力溫助脾陽,蒸化水濕,且開闔失司,氣化不利,而致陽虛水盛;若陽傷及陰,或濕熱內盛,濕聚熱郁,熱耗陰津,則肝腎之陰虧虛,腎陰既損,陽無以化,則水津失布,陽虛水停,故后期以虛為主。至此因肝,脾,腎三臟俱虛,運行蒸化水濕的功能更差,氣滯、水停,血瘀三者錯雜為患,壅結更甚,其脹日重,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虛,故本虛標實,更為錯綜復雜,病勢日益深重。

        由于鼓脹病情易于反復,預后一般較差,故屬于中醫風、癆、臌、膈四大難癥之一,因氣、血÷水互結,邪盛而正衰,治療較為棘手。若病在早期,正虛不著,經適當調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趨緩解。如延至晚期,邪實正虛,則預后較差,腹水反復發生,病情不易穩定。若飲食不節,或服藥不當,或勞倦過度,或正虛感邪,病情可致惡化。如陰虛血熱,絡脈瘀損,可致鼻衄齒衄,甚或大量嘔血便血;或肝腎陰虛,邪從熱化,蒸液生痰,內蒙心竅,引動肝風,則見神昏譫語、痙厥等嚴重征象;如脾腎陽虛,濕濁內蒙,蒙蔽心竅,亦可導致神糊昏厥之變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終至邪陷正虛,氣陰耗竭,由閉轉脫,病情極為險惡。

        1.初起脘腹作脹,食后尤甚,繼而腹部脹滿如鼓,重者腹壁青筋顯露,臍孔突起。

        2.常伴乏力納差尿少及齒衄,鼻衄、皮膚紫斑出血現象,可見面色萎黃,黃疸,手掌殷紅、面頸胸部紅絲赤縷、血及蟹爪紋。

        3.本病常有酒食不節、情志內傷,蟲毒感染或黃疸,脅痛、癥積等病史。

        二、病證鑒別

        1。重.鼓脹與水腫

        鼓脹主要為肝,脾,腎受損,氣,血,水互結于腹中,以腹部脹大為主,四肢腫不甚明顯。晚期方伴肢體浮腫,每兼見面色青晦,面頸部有血痣赤縷,脅下癥積堅硬,腹皮青筋顯露等:水腫上要為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濕泛溢肌膚。其浮腫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及肢體,或下肢先腫,后及全身,每見面色咣白,腰酸倦怠等,水腫較甚者亦可伴見腹

        2。氣臌、水臌與血臌

        腹部膨隆,噯氣或矢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為“氣臌”,多屬肝郁氣滯;腹部脹滿膨大,或狀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腫,是為“水臌”,多屬陽氣不振,水濕內停;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腹內積塊痛如針刺,面頸部赤絲血縷,是為“血臌”,多屬肝脾血瘀水停。臨床上氣、血,水三者常相兼為患,但各有側重,掌握上述特點,有助于辨證

        三、相關檢查

        鼓脹為腹內積水,可用超聲波探測腹水,了解腹水量。腹腔穿刺液檢查有助于區分漏出液和痊三液。腹水的惡性腫瘤細胞學檢查、細胞培養結核桿菌豚鼠接種及酶,化學物質測定,均為輔助診斷手段。鼓脹與西醫肝硬化失代償期關系最為密切,常由病毒性肝炎所致,血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相關指標可顯示感染依據。血吸蟲性肝硬化患者糞檢可見蟲卵或孵化有毛蚴,皮內試驗,環卵沉淀反應、血清學檢查等可作為血吸蟲感染依據。肝功能、B超,cT、M剛、腹腔鏡肝臟穿刺等檢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鑒別。消化道鋇餐造影可顯示門靜脈高壓所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的情況。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臨床首先應辨其虛實標本的主次,標實者當辨氣滯、血瘀,濕的偏盛,本虛者當辨陰虛與陽虛的不同。

        二、治療原則

        標實為主者,當根據氣、血、水的偏盛,分別采用行氣活血祛濕利水或暫用攻逐之

        法,同時配以疏肝健脾;本虛為主者,當根據陰陽的不同,分別采取溫補脾腎或滋養肝腎

        法,同時配合行氣活血利水。由于本病總屬本虛標實錯雜,故治當攻補兼施,補虛不忘實

        瀉實不忘虛。

        三、證治分類

        1.氣滯濕阻證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舌苔薄白膩,脈弦

        證機概要:肝郁氣滯,脾運不健

        治 法:疏肝理氣,運脾利濕。

        飲食減少,食后脹甚,得噯氣,矢氣稍減,小便短,濕濁中阻。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胃苓湯加減。前方以疏肝理氣為主,適用于胸脅悶脹疼痛較著者;后方以運脾利濕消脹為主,適用于腹脹,尿少,苔膩較著者。

        常用藥: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氣;川芎白芍養血和血;蒼術厚樸陳皮運脾化濕消脹;茯苓豬苓利水滲濕

        胸脘痞悶,腹脹,噫氣為快,氣滯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凋暢氣機;如尿少,腹脹,苔膩者,加砂仁大腹皮澤瀉車前子以加強運脾利濕作用;若神倦,便溏,舌質淡者,宜酌加黨參附片干姜川椒溫陽益氣健脾化濕;如兼脅下刺痛,舌紫,脈澀者,可加延胡索莪術丹參活血化瘀藥物。

        2.水濕困脾證 .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則顏面微浮,下肢浮腫,脘腹痞脹,得熱則舒,精神困

        倦,怯寒懶動,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膩脈緩

        證機概要:濕邪困遏,脾陽不振,寒水內停。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本方有振奮脾陽,溫運水濕的作用之腫脹

        適用于脾陽不振,寒濕內盛

        常用藥:白術、蒼術、附子、干姜振奮脾陽,溫化水濕;厚樸、木香、草果、陳皮行氣健脾除濕;連皮茯苓、澤瀉利水滲濕。浮腫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豬苓、車前子溫陽化氣,利水消腫;如兼胸悶咳喘,可加葶藶子蘇子半夏等瀉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脅腹痛脹,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氣和絡;如脘悶納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腫,可加黨參、黃芪、山藥、澤瀉等健脾益氣利水。

        3.水熱蘊結證

        腹大堅滿,脘腹脹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或有面秘結或溏垢,舌邊尖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象弦數。

        證機概要:濕熱壅盛,蘊結中焦,濁水內停。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目,皮膚發黃,小便赤澀,大便

        代表方:中滿分消丸茵陳蒿湯加減。中滿分消丸有清熱化濕,行氣利水作用,適用于濕熱蘊結,脾氣阻滯所致脹滿;茵陳蒿湯清泄濕熱,通便退黃,用于濕熱黃疸。

        常用藥:茵陳金錢草山梔.黃柏清化濕熱;蒼術,厚樸、砂仁行氣健脾化濕;大黃、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熱勢較重,常加連翹龍膽草半邊蓮清熱解毒;小便赤澀不利者,加陳葫蘆、蟋蟀粉(另吞服)行水利竅;如腹部脹急殊甚i大便干結,可用舟車丸行氣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過用。

        4.瘀結水留證

        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脅下癥結痛如針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見赤絲血縷,面、頸、胸、臂出現血痣或蟹爪紋,口干不欲飲水,或見大便色黑,舌質紫黯或有紫斑,脈細澀。

        證機概要:肝脾瘀結,絡脈滯澀,水氣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代表方:調營飲加減。本方活血化瘀,行氣利水,適用于瘀血阻滯,水濕內停之腫脹。

        常用藥:當歸赤芍桃仁三棱、莪術、鱉甲化瘀散結;大腹皮行氣消脹馬鞭草益母草澤蘭、澤瀉、赤茯苓化瘀利水。

        脅下癥積腫大明顯,可選加穿山甲地鱉蟲牡蠣,或配合鱉甲煎丸內服,以化瘀消癥;如病久體虛,氣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氣受損,宜用八珍湯人參養營丸等補養氣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參三七、茜草側柏葉等化瘀止血;如病勢惡化,大量吐血、下血,或出現神志昏迷等危象,當辨陰陽之衰脫而急救之。

        下篇 各論第四章 肝膽病證. 299

        5.陽虛水盛證腹大脹滿,形似蛙腹,朝寬暮急,面色蒼黃,或呈咣白小便短少不利,舌體胖,質紫,苔淡白,脈沉細無力。證機概要:脾腎陽虛,不能溫運,水濕內聚。治法:溫補脾腎,化氣利水。

        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浮

        代表方: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加減。前方由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組成,有溫陽健

        脾,化氣利水作用,適用于脾陽虛弱,水濕內停者;濟生腎氣丸即金匱腎氣丸牛膝、車前子,有溫補腎氣,利水消腫作用,適用于腎陽虛衰,水氣不化者。

        常用藥:附子、干姜、人參、白術、鹿角片胡蘆巴溫補脾腎;茯苓、澤瀉、陳葫蘆、車前子利水消脹。 .

        偏于脾陽虛弱,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納少,便溏者,可加黃芪、山藥、苡仁扁豆益氣健脾;偏于腎陽虛衰,面色蒼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靈脾

        等,以溫補腎陽。

        6.陰虛水停證

        腹大脹滿,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滯,唇紫,口干而燥血,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

        證機概要:肝腎陰虛,津液失布,水濕內停。

        治法:滋腎柔肝養陰利水。

        L,煩失眠,時或鼻衄,牙齦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前方重在滋養腎陰,用于腎陰虧虛,腰酸,口干等癥;后方養陰柔肝,用于陰虛肝郁,脅肋隱痛,內熱煩躁,舌紅苔少之癥。

        常用藥:沙參麥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實子滋養腎陰;豬苓、茯苓,玉米須淡滲利濕。

        低熱,澤瀉、津傷口千明顯,可酌加石斛玄參蘆根等養陰生津;如青筋顯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參、益母草、澤蘭、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脹甚,加枳殼、大腹皮以行氣消脹;兼有潮熱,煩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梔子清虛熱;齒鼻衄血,加鮮茅根藕節仙鶴草之類以涼血止血;如陰虛陽浮,癥見耳鳴面赤,顴紅,宜加龜板、鱉甲、牡蠣等滋陰

        潛陽;濕熱留戀不清,溲赤澀少,酌加知母、黃柏、六一散、金錢草等清熱利濕。

        附:變證

        鼓脹病后期,肝、脾、腎受損,水濕瘀熱互結,正虛邪盛,危機四伏。若藥食不當,或復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惡化,導致大量出血、昏迷、虛脫多種危重證候。

        亞.大出血

        驟然大量嘔血,血色鮮紅,大便下血,暗紅或油黑。多屬瘀熱互結,熱迫血溢,治宜清熱涼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參三七,仙鶴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黃炭等。若大出血之后,氣隨血脫,陽氣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脈細微欲絕,治宜扶正固脫,益氣攝血,方用大劑獨參湯加山萸肉,并可與“血證”節互參。

        子粉,每次吞服1.5—3克,每天1—2次。或舟車丸、控涎丹十棗湯等選用一種。舟車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溫開水送下。控涎丹3-5克,清晨空腹頓服。十棗湯可改為藥末,芫花甘遂大戟等份,裝膠囊,每服1.5—3克,用大棗煎湯調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以上攻逐藥物,一般以2-3天為一療程,必要時停3-5天后再用。臨床使用注意事項:①中病即止:在使用過程中,藥物劑量不可過大,攻逐時間不可過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變。②嚴密觀察:服藥時必須嚴密觀察病情,注意藥后反應,加強調護。一旦發現有嚴重嘔吐、腹痛、腹瀉者,即應停藥,并做相應處理。③明確禁忌癥:鼓脹日久,正虛體弱,或發熱,黃疸日漸加深,或有消化道潰瘍,曾并發消化道出血,或見出血傾向者,均不宜使用。

        2.注意祛邪與扶正藥物的配合:本病患者腹脹腹大,氣、血、水壅塞,治療每用祛邪消脹諸法。若邪實而正虛,在使用行氣、活血,利水、攻逐等法時,又常需配合扶正藥物。臨證還可根據病情采用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氣,調理脾胃,減少副作用,增強療效。

        3.鼓脹“陽虛易治,陰虛難凋”:水為陰邪,得陽則化,故陽虛患者使用溫陽利水藥物,腹水較易消退。若是陰虛型鼓脹,溫陽易傷陰,滋陰又助濕,治療頗為棘手。臨證可選用甘寒淡滲之晶,如沙參、麥冬、楮實子、干地黃,蘆根、茅根、豬苓、茯苓、澤瀉、車前草等,以達到滋陰生津而不黏膩助濕的效果。此外,在滋陰藥中少佐溫化之品(如小量桂枝

        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陽化氣,又可防止滋膩太過。

        4.腹水消退后仍須調治:經過治療,腹水可能消退,但肝脾腎正氣未復,暢,腹水仍然可能再起,此時必須抓緊時機,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培補正氣,理,以鞏固療效。

        氣滯血絡不進行善后調

        5.鼓脹危重癥宜中西醫結合及時處理:肝硬化后期腹水明顯,伴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重度黃疸或伴有感染,甚則肝昏迷者,病勢重篤,應審察病情,配合有關西醫搶救方法及時處理。

        醫案選讀]

        某。停飲吐水,水濕由脾而至胃,胃不降則便溲不行,水由內腑泛濫肌膚,腹膨足腫,臍突青筋。決水之后,消而復腫,又加喘急,谷少神疲,小便不利,癥勢極重。姑擬肅肺分

        東洋參 半夏 黑丑 琥珀 茯苓 炒千姜 赤小豆 陳皮 澤瀉 椒目 鎊沉香 冬

        二診:胸腹內脹較松,已能納谷,小溲稍利,喘疾亦平,似有轉機。宗前法進治,不再反復乃佳。

        東洋參 半夏 澤瀉 陳皮 川革蘚 西琥珀 沉香 牛膝 赤小豆 椒目 冬瓜皮生姜皮 黑丑

        三診:胸腹腰脅脹勢稍松,少腹依然膨硬,脅痛足酸,二便不暢,幸內腑脹松,飲食漸增。還宜分消主治。

        歸須 冬葵子江枳殼 陳瓢子

        (單書健等編著

        病案二

        黑丑 郁李仁 防己 赤小豆 青皮 牛膝 延胡索 大腹皮 桃仁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黃疸脅痛鼓脹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汪某,男,44歲。發熱歷半月始退,而腹部亦隨之逐漸脹大。近來自汗多,納谷不香,尿少,腹脹,頭昏,大便秘結,每周僅2-3次,睡眠差,脈細弦,苔光剝,舌紫紅,舌上和口腔滿布糜點。診為陰虛濕稽,浮火上炎。遂予生地12g,玄參15臥北沙參10g,麥冬6g,木通3g,玉米須15g,路路通10g,車前子15g(包煎),淡竹葉15g,白茅根30扣5劑后,小便量增多,腹脹減輕,但仍有肝區疼痛,納谷欠香,頭昏,乏力,睡眠不熟,大便轉為日行一次,自汗尚多,手足心熱,脈弦細而數,口舌糜點已脫,舌質紫紅,有瘀斑。診為陰傷未復,水濕稽留。從原方去玄參,加五味子3g,黑料豆30g,楮實子12g,澤蘭10eo 10

        劑后一直以上方稍作加減進治,患者服藥并無間斷,3月后癥狀已近消失。

        (朱世楷等整理.鄒良材肝病診療經驗.醫案醫話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病案三

        丁某,男,43歲。脅痛3年,腹鼓脹而滿3月,屢用利水諸法不效。就診時見:腹大如鼓,短氣撐急,腸鳴轆轆,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診為陽虛氣滯,血瘀水停。

        處方:桂枝10g 生麻黃6g 生姜10g 甘草6g 大棗6枚 細辛6g 熟附子10g 丹參30g 白術10g 三棱6g

        服藥30劑,腹水消退,諸癥隨之而減,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陳明等編著.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鼓脹.學苑出版社。1996)

        [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諸病源候論.水蠱候》:“此由水毒氣結聚于內,令腹漸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黧黑,如似腫狀,名水蠱也。”

        《丹溪心法.鼓脹》:“鼓脹又名單臌……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著,宜抵當丸下死血。……

        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膨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珪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醫又不察虛實,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

        《景岳全書.腫脹》:“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臌。蓋酒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人中焦,必求同類,故直走血分,……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下篇 各論第四章 肝膽病證

        《張氏醫通.腹滿》:“嗜酒之人,病腹脹如斗,此得之濕熱傷脾。胃雖受谷,脾不輸運,故成痞脹。……蓄血成臌,腹上青筋見,或手足有紅縷赤痕。”

        參看

        關于“鼓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天堂AV女优一区 | 亚洲国产第一福利一区二区 |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综合 | 亚洲成Aⅴ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又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