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五積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五積散

        【來源】《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蒼術 桔梗各600克 枳殼 陳皮各180克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各90克 厚樸 干姜各120克 麻黃(去根、節)180克

        【用法】上除枳殼、桂兩件外,余細銼,用慢火炒,令色變,攤冷,入枳殼、桂令勻。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熱服。

        【功用】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胸腹痞悶,嘔吐惡食,頭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等癥。

        五積散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當歸9g 肉桂9g 白芍9g 半夏9g 陳皮18g 枳殼18g 麻黃18g 蒼術72g 干姜 12g桔梗36g 厚樸12g

        【組成】五積麻芷桂姜蒼樸,二陳四物去地枳桔。

        【趣記】無極馬知桂姜藏魄,二陳四物去地只急。

        【用法】水煎服。

        【功效】發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

        1.外感風寒,內傷生冷。

        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

        2.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寒者。

        【制方原理】

        1. 病機: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脾陽不運,以致寒、濕、氣、血、痰積結于體內。

        2. 癥狀分析:

        (1)外感風寒——身熱無汗,頭身疼痛,項背拘急。

        (2)內傷生冷,脾胃陽虛——

        A. 寒凝氣滯→胸滿腹痛

        B. 食積內停→惡食

        C. 痰濕阻胃→嘔吐

        D. 氣滯血瘀→月經不調

        【方解】因寒積于中則運化失常而生濕,濕聚則生痰,濕痰導致氣滯血瘀。故治療本證,應采用發汗解表、溫中散寒為主,佐以理氣活血化痰、燥濕健脾之法。待到寒邪去除,痰消濕化,脾陽復振,氣血調和之時,本證即痊愈。本方中麻黃、白芷發汗解表;蒼術、川樸、陳皮、炙甘草燥濕健脾;干姜、肉桂溫里祛寒;法夏、云苓燥濕化痰枳實、桔梗開胸行氣;當歸、川芎、白芍活血止痛

        【方論】方中麻黃、白芷發散表寒;干姜、肉桂溫散里寒;蒼術、厚樸健脾燥濕,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痰,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血;桔梗、枳殼升降氣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療寒、濕、氣、血、痰五積的主方,故名"五積散"。

        3.治法:

        解表+溫里+散寒+燥濕+化痰+行氣+活血化瘀

        君藥——

        麻黃、白芷:

        辛溫發汗解表,散外寒

        臣藥——

        干姜、肉桂:

        辛熱溫里,以祛內寒

        佐藥——

        (1)平胃散(蒼術、厚樸):燥濕健脾。

        (2)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行氣燥濕化痰,以消痰積。

        (3)四物湯熟地

        (當歸、白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積。

        (4)桔梗、枳殼:一升降,理氣寬胸,善行氣積。

        使藥——炙甘草:

        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

        寒熱無汗,胸腹脹滿,苔白膩,脈沉遲。

        2.臨證加減:

        (1)胃痛,嘔吐清水——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2)飲食停滯——山楂神曲,消食導滯。

        3. 現代運用:

        坐骨神經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經等證屬寒邪為患者。

        4. 注意事項:

        (1)素體陰虛忌用——應該用麥門冬湯

        (2)濕熱者忌用——應該用二妙散

        五積散的臨床應用

        五積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干姜、枳殼、桔梗、白芷等15味藥物組成。再加姜、蔥,似乎較龐雜,但中藥復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個別藥物看藥效,而應當看合理配伍后而產生綜合協同的藥理作用。

        如本方中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濕消食積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技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湯去熟地黃,具行血調經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樸溫里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

        綜現全方,結構嚴謹,實為以上諸名方綜合的復方。依諸方之功用,本方不僅主治寒、食、氣、血、痰五邪之郁積,而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

        現內外婦兒臨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外感風寒濕,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方。若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瀉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加煨姜三片,鹽少許;傷寒時疫,頭痛體痛,惡寒發熱,項背強痛,加蔥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覺寒熱,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吳茱萸七粒,鹽少許;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加大棗;婦人難產,加醋一合,不拘時服。筆者用于內外婦兒臨床,每收奇效。

        一、胃腸型感冒

        魏某,男,43歲,工人,1998年7月2日就診。患者3天來畏寒發熱體溫38.6℃,出汗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頭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飲食不思,脘痛作脹,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象細滑。證屬暑濕內侵,衛表郁遏,腸胃失和,治擬祛暑化濕,調中運脾。處方:五積散加雞蘇散。上藥1帖服后即汗出熱退寒罷,脘腹作脹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雞蘇散,加陳皮6g。再進二劑,諸癥全除,病變向愈。按:胃腸型感冒在夏秋季節較為常見,以衛表失和及中焦脾胃運化失健的癥狀為主,治療重在解表化濕,運脾和胃。五積散能溫散表里,行氣祛濕,用于治療本病多能收效。為加強解表化濕之功,每加用雞蘇散、豆卷之類。

        二、急性胃腸炎

        劉某,男,5歲,2000年8月3日初診。患兒一天前因飲食不慎出現腹痛腸鳴惡心嘔吐、便泄如水,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重,舌淡,苔白膩,脈浮。證屬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困遏脾陽。治宜解表化濕,溫中散寒,理氣和胃。方擬五積散加肉桂(后下)2g。水煎服,日一劑。連服二劑而愈,諸癥悉除。按:本例急性胃腸炎乃飲食不慎傷脾,又外感風寒所致。方中寓解表散寒健脾化濕行氣和胃、緩急止痛,另加肉桂溫中止痛,則表解、寒祛、濕化、氣暢,故諸癥盡去矣。

        三、慢性腎炎

        蘭某,女,12歲,學生。患慢性腎小球腎炎二年余,腎穿刺病理類型為輕度系膜增生腎小球腎炎,曾用中西藥治療未能完全緩解。于1995年3月18日來診:全身輕度浮腫,腰背酸痛,惡風神萎,舌體胖大,苔白而潤,脈沉緩弱。尿RT:PRO(++),RBC(++),24小時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36g/L。辨證為中陽不足,寒濕內困。給予五積散原方,煉蜜為丸,一日二次,每次g,連續服用。每月尿檢二次。初水腫、腰痛減輕,一個月后尿蛋白始轉陰,諸證消失。為鞏固療效,續予上方。囑其繼續服用一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按:慢性腎病在整體上表現為肺、脾、腎虛損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現為風邪、水濕、濕熱、瘀血、痰濁與濕濁的一面。慢性腎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臨床表現常常是虛實夾雜,寒熱并存。故選用五積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復發。

        四、類風濕性關節炎

        曹某,女,47歲,1996年12月6日就診。周身肢體關節腫痛伴晨僵一月余。陰雨天疼痛加劇,患者雙手、腕、肘、膝、踝、足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腫脹,雙膝關節因疼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關節橈骨莖突處可觸到一黃豆大小結節,苔薄膩、脈弦緊。查ESR:80nm/h,RF:(+)。證屬風寒濕痹,治擬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佐以化痰祛瘀。處方:五積散加全蟲5g、海風藤10g、清風藤10g、雞血藤15g,炙甘草10g。上藥進服七帖,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腫脹基本消退,晨僵亦好轉。原方再進月余,關節腫痛全除,晨僵消失,復查血沉1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按;本例痹證日久,正虛邪戀,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于絡,津凝為痰,痰瘀痹阻而發病。因此治療上一方面要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散外來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絡祛內在之邪。五積散方溶溫陽散寒祛風、理氣化痰除濕、養血活血通絡于一方,切合病機,故獲良效。

        五、痛經

        丁某,16歲,未婚。經期腹痛半年余。每于經期前小腹冷痛,甚則不能堅持上學,得熱則舒,經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塊,畏寒,納呆便清,舌淡,苔薄白,脈象沉緊。證為寒濕凝滯。擬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方選五積散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于經前一周始服,連服三劑,藥后小腹冷痛大減,經來量中等,色紫紅,無血塊。后每月于經前服原方三劑,連服半年痛經消除,隨訪一年未再復發。按: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寒凝胞中,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或經行貪食生冷,內傷于寒,或過于貪涼,或生活于濕地,風冷寒濕客于沖任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本患為寒濕凝滯內阻,客于胞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五積散首治寒積,故用其溫經散寒,健脾利濕,化瘀止痛。

        六、產后風(產褥熱)

        唐某,女,28歲,農民。患者1998年5月3日來我院婦產科分娩,產后三天,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及四肢關節疼痛。血檢:白細胞12x109/L,中性72%,淋巴26%,體溫39.8℃,西醫診斷為“產褥熱”。經用抗菌素治療三天效果不顯。中醫會診:患者神疲嗜睡面色蒼白,四肢微冷,舌質淡,苔薄白,脈微細。證屬陽衰陰盛,寒邪外襲。治以解表溫里,扶正祛邪。方用五積散(肉桂易桂枝)水煎服二劑。復診,諸證減輕,繼進原方二劑。諸癥悉除,痊愈出院。按:由于產婦多虛多瘀,抗病力弱,因此常見氣血失調,且易受外邪侵襲,而產生各種病證,故治療一般以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為原則,用藥宜溫宜補。剖析“五積散”之藥味,實由“四物”、“麻桂”、“二陳”、“平胃”諸方化裁而成,聚溫補、行散于一方,既能調補氣血,消散瘀滯,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故以治療產后諸疾,如產后風、產后惡露不絕、產后腹痛等多獲滿意效果。

        七、不孕癥

        周某,30歲。結婚后六年未孕,經中西藥治療無效。患者肥胖,平素兩少腹經常隱隱作痛,月經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塊,少腹疼痛拒按,怕冷喜溫,畏寒陣作,帶下量多,色白粘稠,胸悶頭昏,納呆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輸卵管碘油造影示粘連、積水。證屬寒濕痰濁,阻滯胞脈,兩精不能相合,故而不孕。治擬溫經散寒,順氣化痰,活血化瘀通絡。取五積散加香附10g、鹿角膠龜板膠各6g。經期服藥三劑,經量中等,色轉紅,腹痛大減。后于每月經期服上方三劑,治療一年后,懷孕十月,順產一男。本案肥胖之人,痰濕之體,復因脾虛失運,腎虛失溫,濕聚痰盛,痰濕阻滯沖任、胞宮而不能攝精成孕。用本方溫里祛寒,行氣活血,和氣散結通絡,補腎調沖任,而獲痊愈。

        運用五積散貴在辨證,只要證屬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溫陰邪,寒、食、氣、血、痰之郁積,均可加減應用,并可獲良效。若患者熱重于濕壯熱煩渴,舌苔黃膩,則不宜使用本方。

        【五積散方論】

        清?喻 昌: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而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厚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枳杏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干姜、厚樸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里麻黃、桂枝、姜、附子的方也。(醫門法律)

        清?張 璐:此方本平胃為主,參以二陳,專主內傷生冷;又合桂枝、麻黃,但少杏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為治血中受寒之圣藥;枳、桔、甘草并為清氣治嗽這這首主主;白芷一味為都梁丸,專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桂、苓、甘、術換蒼術以滌飲散邪,使飲半從表散;內藏小半夏茯苓湯,令未盡之飲乃從小便而驅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滌飲,發散必用辛溫,此雖類集十余方而不嫌冗雜者,得辛溫散邪之大旨也。但雜合復方,原不拘全用,如無血病,無藉芎、歸;設不咳嗽,何煩枳、桔?若非頭痛,都梁奚取?茍或有汗,麻黃安施?要在臨床諦審出入,斯可與言復之妙用也。(《傷寒緒論》)

        清?汪 昂:此陰陽表里通用之劑也。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藥所以和中止痛,蒼術、厚樸平胃土而祛濕,陳皮、半夏行逆氣而除痰,芎、歸、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濕,枳殼、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所以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也。一方統治多病,惟活法者變而通之。(《醫方集解》)

        清?徐大椿:經腑中寒,營氣壅遏,而胃氣不化,濕伏于中,故腹痛、吐瀉、身疼、發熱、寒焉。麻黃開表逐邪于外,干姜溫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陽明之邪,川芎散厥陰之邪,當歸養血益營,白芍斂營和血,茯苓滲濕和脾氣,半夏除痰燥濕邪,枳殼瀉逆氣以止吐,厚樸寬中州以止瀉, 桂暖血溫營,蒼術強脾燥濕,桔梗清咽膈,會皮理胃氣,甘草以和表里也,生姜散寒邪,蔥白通氣。使表里兩解,則血氣注勇往直前而脾胃調和,腹痛吐瀉無不退,身疼發熱無不除,何惡寒之有?此溫中散寒之劑,為寒中經腑之 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關于“五積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在线高清理伦片a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