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番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番薯
        Fān Shǔ
        番薯
        別名 朱薯、山芋、甘薯、紅山藥、香薯蕷、紅薯、金薯、番茹、土瓜、地瓜、紅苕、白薯、玉枕薯、甜薯
        功效作用 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英文名 Sweet Potato
        始載于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脾經腎經
        藥性
        藥味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紅薯、甘薯、山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釀酒、制酒精

        Bkcrd.jpg

          

        目錄

        名 字

        拉丁語學名:Ipomoea batatas

        英語名字: Sweet potato,Yam  

        科 屬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屬: 甘薯屬 Ipomoea

        種: 甘薯 I. batatas  

        簡 述

        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花多為白色。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制酒精。民間也有食葉和莖的習俗(與玉米面蒸食)。

        番薯為旋花科植物。據研究測定,每百克番薯含熱量僅127千卡,粗纖維0.5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5克,另含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物質。番薯含熱量僅為饅頭的一半。番薯可代糧充饑。番薯為偏堿性食物,食后可抑制皮下脂肪的增長與堆積。此外,番薯還有利于排便,有利于減肥

        番薯花卉

        番薯既可生食,又可蒸、煮、烤等食用。在烹制之前,將番薯切塊用鹽水泡一二個小時再煮或烤,可減少食后的泛酸腹部脹氣和排氣等不適感。

        番薯,并不是在這里土生土長的。而是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在廣東吳川縣(今吳川市,屬湛江市管轄)一個名叫林懷蘭的云游四方郎中,行醫到國外給一位交趾(即越南)守關大將治病,兩人成了好朋友。交趾國里面,公主久病不愈。于是,大將推薦林醫生給公主治病,公主的病被林醫生治好了。國王十分高興,于是,他大開宴會。專門答謝林醫生,宴間,有番薯。林醫生吃了,感覺十分好吃,于是帶半截生番薯回去。當時交趾國規定,將番薯帶出去是要殺頭的。但是,守關大將看見是自己的老朋友帶番薯。覺得如果不放他回去拿去殺頭是不義,但反之又是不忠,使他左右為難。最終,他放行讓林醫生回去。于是,番薯便開始繁衍祖國大地了。先是廣東,后是福建。不久后,浙江也引進了番薯。這對廣大的窮人來說,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了。

        番薯,主要成分是淀粉,富含纖維質,因此,吃番薯容易放屁!!!而且,番薯里面還有類似排卵劑的物質。可以多生孩子。(對于現在來說,害處到是有)而且,番薯還有許多維生素A、B、纖維,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對那些消化系統不好的人非常有好處哦!)除此之外,在《隨息局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脾虛的人也要多吃番薯。

        另外,番薯可以炸、煎、烤、蒸、煮,還可以做番薯糖水(要加冰糖),能解酒。  

        記 載

        番薯之名稱,以人名曰金薯,以地名曰汶淶,以狀名曰玉枕,曰地瓜。北平以其初有一種白穰者,又稱為白薯,此外復有紅山藥甘薯之稱,名目繁多,其為番薯則一。甘薯之名,見于晉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其言曰:“甘薯,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唯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 嵇為晉時人,可知中國晉時,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紀,印度人之傳入?又何待明末,西人東來之傳入?而余作此考,不亦多事乎?是又不然。徐光啟《農政全書.甘薯疏》云:“閩廣薯有二種,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種。”則嵇含所謂甘薯,恐即山薯之類,為中國土產,觀其曰:“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游移其辭,必不是今日所食之番薯。今日所食之番薯,來自外洋,依明清人所紀,有根有據。番薯傳入中國,約在明代,依甘薯之由來第一篇,謂在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即西歷一五九四年,初入之地,有廣東福建二說,首次攜來者,亦有林懷蘭陳經綸二人。自廣東傳入為林懷蘭攜來,得自交趾;自福建傳人,為陳經綸攜來,得自呂宋,自交趾輸入廣東之原委,廣東《電白縣志》卷三十《雜錄》云:“霞洞鄉有番薯林公廟,副榜崔彌云率鄉人建立,相傳番薯出交趾,國人嚴禁,以種入中國者死罪,吳川人林懷蘭善醫,廣游交州,醫其關將有效。因薦醫國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賜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懷半截而去,函辭歸中國,過關為關將所潔,林以實對,且求私縱焉。關將軍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祿,縱之不忠,然感先生義德,背之不義。’遂赴水死。林乃歸,種植于粵,今廟祀之,旁以關將配。”是粵之有番薯種,系得自交趾,吳川醫生林懷蘭竊之,關將某死之,頗費周折,始達到中土。至今民食利賴,林公之功,關將之死,功不可沒,立廟祭之,實為紀念。然關此記載,除《電白縣志》外,余未之見,且番薯自海外傳入中土,首到廣東,除此記載外,亦未多睹,究竟林公之事,真耶否耶?疑莫辨明,唯有陳經綸,自呂宋傳入福建,文獻足證,實無可疑之處,陸耀《甘薯錄》云:“明季有閩人陳經綸自呂宋移其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園人種入,號為金薯。”……(摘自黃現[撰《番薯傳來考》(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  

        歷 史

        野生種起源于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藷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藷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1]。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后,“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并撰《海外新傳七則》。《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方式,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南人用當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壽,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2]。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廣泛栽種。1995年國生物學家發現,甘藷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乳腺癌。  

        種 植

        甘薯經脫毒培育后,發棵早、分枝多、長勢旺、結薯多、薯塊整齊、表皮光滑、無龜裂、皮色純正、無黑色斑塊。一般畝產可達4000-5000公斤,可減少30%的氮肥施用量,對甘薯黑斑病、黑痣病和其他病害有較強的抗性。現將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施足底肥。底肥要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一般要少施或不施氮肥。

        2、起壟栽植。因甘薯是短日照作物,晝夜溫差越大,塊莖膨大越快。起壟可擴大通風透光面積,人為形成晝夜溫差,加快塊根的膨大速度。

        3、提高密度。適度密植是甘薯高產的保證。脫毒甘薯具有生長整齊、塊根膨大快、無空株的特點,對提高密度非常有利。一般畝產萬斤以上的甘薯適宜密度為春栽4500-5000株/畝,夏栽5000-6000株/畝。

        4、搞好化學除草。甘薯秧栽植后及時用乙草胺(畝用量0.2-0.3公斤)均勻噴灑;或于雜草三片真葉前,及時噴灑拿捕凈(畝用量40-80克),一般可保證整個生長周期不用再行除草。

        5、搞好化控。脫毒甘薯的秧苗長勢偏旺,搞好化控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一般當甘薯秧長到45厘米時,每畝可噴灑20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

        6、嚴禁翻蔓。甘薯翻蔓是一種勞而無功的減產措施,一般減產10%以上。翻蔓后光合面積受到破壞,減少了光合產物的積累,同時降低了地下塊根的產量,故應嚴禁翻蔓。春甘薯高產栽培技術。甘薯是塊根作物,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的特點。在調整種植結構中,成為火爆作物。  

        豐 產

        怎樣才能使甘薯實現豐產呢?

        (一)平衡施肥、起壟種植 據試驗,生產1000kg薯塊,需吸收N素4-5kg,P2O5O為3-4kg,K2O為7-8kg,因而施足、配全肥料是甘薯豐產的重要條件。施肥應做到前期肥效快,秧苗早發;中期肥效穩,壯而不旺;后期肥效長,植株不早衰。高產田一般應畝施有機肥4000kg 以上,尿素10kg,磷酸二銨20kg,硫酸鉀25kg。施肥方法宜在作壟時條施為宜。

        甘薯高產土壤的特點是結構疏松,空隙度大,透氣性能好,氧氣供應充足,能透水能排澇。結合深耕起壟栽培,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壟突出地面既有利于雨季排水,還有得于有機物質分解,并且能使白天吸熱快,提高地溫,夜間散熱快,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甘薯生長和根系積累養分。起壟時要做到壟形肥胖,壟溝窄深,壟面平,壟土踏實,無大垡和硬心。壟距一般70cm 左右。

        (二)適時早栽、選擇壯秧 甘薯塊根為無性繁殖營養體,無明顯成熟期,一般在氣溫低于15℃時停止生長,地溫降至16℃--18℃塊根停止膨大。適期早栽可延長生育期,塊根形成早,既可利用雨季來臨前的氣溫條件,使塊根迅速膨大,又能在高溫多雨季節,把莖葉形成的光合產物,貯存于膨大的塊根中,促使地下和上部協調生長。根據多年氣象資料,我市定植春薯的時間為5 月1日前后,試驗表明,4月定植比5月定植,塊根膨大期延長7d,畝增產10%左右,并且薯塊整齊,鮮薯質量高。

        為提高秧苗成活率和早發快長,秧苗要選苗床中第一批采栽的壯秧,第一批秧莖稈粗壯,葉片旺盛,根系發達。采膽要經過充分煉苗,一般秧苗栽前在苗床內經過3-5d的日曬,使秧苗葉子深綠色,葉片變厚,如把秧苗掐掉一節后,斷面處有白色乳漿流出。定植這種苗成活率高,生長快,產量高。不要選未經煉苗的秧、帶黑根薯秧、燒芽薯秧。

        (三)及時提蔓、打頂摘心 進入雨季,甘薯莖葉生長茂盛,節根容易滋生,分散養分,不利于光合產物向塊根輸送。為防止這種現象,過去多采用翻蔓來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地溫和防止節根發生。據試驗,甘薯翻蔓既費工又減產,主要是翻蔓后莖葉損傷嚴重,打破了葉片接受光能的最佳分布,光合強度降低30%,呼吸強度增加了19%,減產10%左右。生產上翻蔓改為提蔓,避免了莖葉損傷,不破壞葉片的分布,有利于高產。但提蔓不宜過多,一般1-2次即可,時間在8月底前結束。

        甘薯打頂摘心,可控制主莖長度和長勢,促進側芽滋生,分枝生長快。具體做法是在甘薯定植后,主莖長度在12節時,將主莖頂端生長點摘去,促進分枝發生。待分枝長至12節時,再將分枝生長點摘去。這樣可利地協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矛盾,有利于塊根膨大。

        (四)化控抑旺、肥水巧追 薯田肥水過猛,特別是 N素過多,常造成莖葉旺長,影響塊根的膨大,降低產量。實踐證膽,薯田噴灑多效唑或縮節胺等植物生長抑制劑,可起到控上促下的作用。一般7月初雨季來臨前第一次噴施,以后每隔10-15d噴一次,連噴3-4次。每次畝用多效唑50-100g或縮節胺7-15g,對水50-75kg均勻噴灑。噴灑時根據莖葉長勢、雨量大小、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等靈活采用藥用藥品劑量。

        甘薯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追肥以灌裂縫肥和葉面噴肥為主。追裂縫肥畝有尿素4-5kg,過磷酸鈣浸出液 10kg,硫酸鉀3kg,對水150-200kg配成營養液,在田間普遍開始裂縫時,于陰天或晴天的午后進行逐棵順裂縫澆灌,要求追施均勻。葉面噴肥根據植株長勢而定,長勢偏弱有早衰跡象的以噴N為主,配合P、K肥,用100kg 加水0.5kg尿素、0.2kg磷酸二氫鉀,攪拌均勻噴施。長勢偏旺的主要噴P、K肥,可噴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8月下旬可畝用一包甘薯膨大素,加水20kg溶解過濾,然后均勻噴灑植株葉面,連噴兩次,每次間隔10d左右。如遇秋旱,適時灌水可防早衰,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塊根膨大速度。一般9月上旬澆一水,葉面積系數比水澆水的高0.6,畝增產24.2%。甘薯喜豐墑,灌水量不宜太大,每畝m3左右。并注意灌水后不要踩踏薯壟,以免影響土壤通透性。

        另外,甘薯要實現高產,還要配合選用良種、化學除草、防治病蟲等措施。  

        病 害

          

        1.甘薯黑斑病

        黑斑病菌病菌原菌

        [分布與為害]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產上的一種重要病害,分布廣泛,我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由甘薯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Halsted)引起,局部為害嚴重。

        癥狀

        甘薯在幼苗期、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遭受病菌為害,主要為害塊根及幼苗莖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育苗期病苗生長不旺,葉色淡,莖基部長出黑褐色橢圓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層,后逐漸產生黑色刺毛狀物和粉狀物。嚴重時,幼苗呈黑腳狀而死,或未出土即爛于土中,種薯變黑腐爛,造成爛床。病苗移栽大田后,基部葉片變黃脫落,地下部分變黑腐爛,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斷壟。新形成的薯塊,以收獲前后發病最多,病斑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狀物或刺毛狀物。病薯變苦,不能食用。

        [發病規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貯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內越冬,有的以菌絲體附在種薯上越冬,成為次年初侵染來源。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溫度在10℃以上就能發病,25-28℃最適宜發病。地勢低洼、陰濕、土質粘重利于發病。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 實行輪作倒茬;建立無病留種田。

        2.藥劑處理 一是種薯處理,用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薯3-5分鐘后晾干人窖,每千克藥液浸種薯10000千克;二是藥劑浸苗消毒,用50%甲基托布滓可濕性粉劑 5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2500-3000倍液,蘸根深6-10厘米,用2-3分鐘。  

        2.甘薯軟腐病

        甘薯軟腐病病原菌

        [分布與為害]

        甘薯軟腐病為甘薯貯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廣泛,全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由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Ehvb.)引起,能為害多種作物。

        [癥狀]

        侵染薯塊。患病初期薯肉內組織無明顯變化,以后薯塊變軟,內部腐爛,有酒味。薯肉變黃褐色或淺褐色。薯面最初生有白色絨毛(菌絲體),后期產生黑色小顆粒。

        [發病規律]

        病菌附著在被害作物和貯藏窖內越冬,為初次侵染源。病菌從傷口侵入,病組織產生孢囊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薯塊損傷、凍傷,易于病菌侵入。溫度15-23℃,相對濕度78%-84%,有利于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是適時收獲,適時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潔薯窖,消毒滅菌。舊窖要打掃清潔,或將窖壁刨一層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三是種用薯塊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蘸薯塊1-2次,晾干入窖。  

        3.甘薯干腐病

        干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

        [分布與為害]

        甘薯干腐病,是甘薯貯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發生普遍。由甘薯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嚴重時全窖發病,損失嚴重。

        [癥狀]

        侵染薯塊,發生于收獲初期和整個貯藏期。發病初期,薯皮不規則收縮,皮下組織呈海綿狀,淡褐色,后期薯皮表面產生圓形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輪廓有數層,邊緣清晰。剖視病斑組織,上層為褐色,下層為淡褐色糠腐。

        [發病規律]

        病菌在種薯上和土壤中越冬,為第二年初侵染病源。用病薯育苗,可直接侵染幼苗。帶菌薯苗在田間呈潛伏狀態,成熟期病菌通過維管束到達薯塊。發病適溫為20-28℃,30℃以上病情停止發展。

        [防治方法]

        —是適時收獲,適時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潔薯窖,消毒滅菌。舊窖要打掃清潔,或將窖壁刨一層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三是種用薯塊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蘸薯塊l—2次,晾干入窖。  

        4.甘薯蔓割病

        甘薯蔓割病病蔓

        [分布與為害]

        甘薯蔓割病又叫甘薯枯萎病、甘薯萎蔫病等。分布廣泛,全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由甘薯鐮孢菌(FusariumbulbigeumCke.etMass.Var.batatas Wollenw.)引起,除為害甘薯外,還為害煙草、馬鈴薯、番茄、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種作物。

        [癥狀]

        侵染莖蔓、薯塊。苗期發病,主莖基部葉片先發黃變質。莖蔓受害,莖基部膨大,縱向破裂,暴露髓部,剖視維管束,呈黑褐色,裂開部位呈纖維狀。病薯蒂部常發生腐爛。橫切病薯上部,維管束呈褐色斑點。病株葉片自下而上發黃脫落,最后全蔓枯死。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內或附著在遺留于土中的病株殘體上越冬,為初侵染病源。病菌從傷口侵入,沿導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遠距離傳播的途徑,流水和耕作是近距離傳播的途徑。土溫27-30℃,雨量大,次數多,有利于病害流行,連作地、沙土、沙壤土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一是選種抗病品種,禁止從病區調入薯種、薯苗;二是溫湯浸種,培育無病壯苗;三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浸薯種。  

        5.甘薯斑點病

        甘薯斑點病病葉

        [分布與為害]

        我國南北甘薯種植地區都有發生,是甘薯葉部常見的一種病害。由甘薯葉點霉菌[Phylosficta batatas (Thum)Cooke]侵染所引起。發生嚴重時葉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癥狀]

        葉上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初期紅褐色,后變黃褐色或灰色,邊緣稍隆起,斑中散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發病規律]

        北方地區病原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散出分生孢子傳播侵染。南方周年種植甘薯,病葉上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重復侵染。雨水多,田間濕度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殘體;二是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5-7天噴1次,共噴2-3次。  

        6.甘薯紫紋羽病

        甘薯紫紋羽病病原菌

        [分布與為害]

        甘薯紫紋羽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蘇、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由甘薯紫卷擔子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Tul.)Pat.引起,除為害甘薯外,還侵染馬鈴薯、棉花、大豆、花生、蘋果、梨、桃等多種作物。

        [癥狀]

        侵染根系、薯塊。根系從尖端開始發病,逐漸向上發展,最后枯死。病薯塊和薯拐起初為綿白色的根狀菌索,后轉為粉紅色或褐色,最后變為紫褐色,網布的菌索密結于薯塊表面,容易剝落。病薯肉自下而上、自外向內逐漸腐爛,發出酒糟氣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而質地堅韌,病薯塊最后成空心僵殼。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菌索、菌核附著在種薯表皮和土壤內越冬,為初侵染源。近距離擴展傳播靠雨水、灌溉水流、帶菌肥料和病殘體。秋季多雨、潮濕年份發病重。連作地、沙土地、漏水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田間發現病株及時將病株連同病土一起鏟除,再用福爾馬林或石灰水進行消毒。收獲時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二是重病田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水旱輪作最好;三是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結構,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強抗病力。  

        7.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病菌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

        [分布與為害]

        甘薯根腐病又稱爛根病,是近年發生較重的一種病害,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陜西等地發生較重。由甘薯腐皮鐮抱菌[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cglure]起,除為害甘薯外,還為害牽牛花、田旋花等旋花科植物。

        [癥狀]

        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幼苗,先從須根尖端或中部開始,局部變黑壞死,以后擴展至全根變黑腐爛,并蔓延至地下莖,形成褐色凹陷縱裂的病斑,皮下組織疏松。地上秧蔓節間縮短、矮化,葉片發黃。發病輕的,入秋后秧蔓上大量現蕾開花;發病重的,地下根莖全部變黑腐爛,主莖由下而上干枯,以致全株枯死。病薯塊表面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龜裂,皮下組織變黑。

        [發病規律]

        甘薯根腐病主要為土壤傳染,田間擴展靠流水和耕作活動。遺留在田間的病殘體也是初侵染來源。根腐病的發病溫度為21-29℃,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對病害發生發展有利。一般沙土地比粘土地發病重,連作地比輪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良種 如徐薯18、鄭州紅4號。

        2.輪作 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可與花生、芝麻、棉花、玉米、谷子等作物輪作。

        3.加強栽培管理 春薯適當早栽,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應在栽植返苗后普澆1次水,以提高抗病力。夏薯在麥收后力爭早栽,并及時澆水。深耕翻土,增施有機肥,不施帶菌肥。  

        8.甘薯莖線蟲

        甘薯莖線蟲病病薯剖面

        [分布與為害]

        甘薯莖線蟲病又叫空心病,是國內植物檢疫對象之一。由毀滅莖線蟲(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除為害甘薯外,還為害馬鈴薯、蠶豆小麥、玉米、蓖麻、小旋花、黃蒿等作物和雜草。

        [癥狀]

        甘薯莖線蟲病主要為害甘薯塊根、莖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暈斑,秧苗發育不良、矮小發黃。莖部癥狀多在髓部,初為白色,后變為褐色干腐狀。塊根癥狀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莖蔓中的線蟲向下侵入薯塊,病薯外表與健康甘薯無異,但薯塊內部全變成褐白相間的干腐;糠皮型,線蟲自土中直接侵人薯塊,使內部組織變褐發軟,呈塊狀褐斑或小型龜裂。嚴重發病時,兩種癥狀可以混合發生。

        甘薯莖線蟲病病薯后期癥狀

        [發病規律]

        甘薯莖線蟲的卵、幼蟲和成蟲可以同時存在于薯塊上越冬,也可以幼蟲和成蟲在土壤和肥料內越冬。病原能直接通過表皮或傷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種薯、種苗傳播,也可借雨水和農具短距離傳播。病原在7℃以上就能產卵并孵化和生長,最適溫度25-30℃,最高35℃。濕潤、疏松的沙質土利于其活動為害,極端潮濕、干燥的土壤不宜其活動。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 不從病區調運種薯。

        2.選用無病種薯 種薯用51-54℃溫湯浸種,苗床用凈土或用3%呋喃丹顆粒劑0.5千克/平方米處理,以培育無病壯苗。

        3.藥劑浸薯苗 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劑100倍液浸10分鐘。

        4.藥劑處理土壤 5%涕滅威顆粒劑每666.7平方米用2-3千克,薯苗移栽時施入穴內,該藥田間有效期 50-60天,可有效防治莖線蟲病的發生,并兼治其他蟲害。也可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每666.7平方米用3-4千克,拌適量土施入穴內。  

        考 證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1.《閩書》:番薯,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其莖葉蔓生,如瓜萎、黃精、山藥、山蕷之屬,而潤澤可食。中國人截取其蔓咫許,剪插種之。

        2.《農政全書》:薯有二種,其一名山薯,閩、廣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則土人傳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因此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兩種莖葉多相類。但山薯植援附樹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壘,番薯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薯甚甘,山薯為劣耳。蓋中土諸書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則汲水灌之,無患不熟。

        【藥理作用】番薯熱水提取物對眼晶體醛糖還原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從番薯分離出的并沒食子酸和3,5-二咖啡酰奎寧酸,為有效成分。

        中藥化學成分】含并沒食子酸(elagic acid)和3,5-二咖啡酰奎寧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

        【功效】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各家論述】

        1.《綱目抬遺》:補中,和血, 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煮時加牛姜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勸;(同)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臟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和魚、鱧魚食,調中補虛。

        3.《隨息居飲食譜》: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

        4.《嶺南采藥錄》:醋煮服,治全身腫。

        【用藥禁忌】

        1.《綱目拾遺》: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

        2.《隨息居飲食譜》: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

        番薯

        別名:朱薯、山芋、甘薯、紅山藥、紅薯、金薯、番茹、土瓜、地瓜、玉枕薯、紅苕、白薯、甜薯

        英文名:Sweet Potato

        拉丁植物名:Ipomoea batatas [l.] Lam.[Convolvulus batatas L.]

        植物形態

        旋花科番薯屬一年生草本。地下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節上易生不定根。單葉互生;葉柄長2.5-20cm,被疏柔毛或無毛;葉片形狀、顏色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長4-13cm,寬3-13cm,全緣或3-5裂,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兩面被疏柔毛或近于無毛。聚傘花序腋生,有花1-7朵,苞片小,披針形,早藻;萼片5,不等長;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斗狀;雄蕊5,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蒴果,通常少見。花期9-12月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亦可窖藏。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

        功效分類:補益藥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腎經

        功效: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生食或煮食。外用:適量,搗敷。

        中藥化學成分

        含并沒食子酸(elagic acid)和3,5-二咖啡酰奎寧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

        出處《中華本草》  

        食療價值

        旋花科草本植物番薯的塊根。又稱紅署、金薯、土瓜、地瓜、紅苕、白薯、甘薯、山芋等。塊根有白色、黃色、淡紫紅色等不同。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冬季采取,洗凈,除去須根鮮用,或切片、曬干備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寬腸通便,生津止渴(生用)。

        [參考]含糖類、維生素C胡蘿卜素紅皮黃心薯所含較多)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虛氣弱,大便秘結;肺胃有熱,口渴咽干

        [用法]生、熟皆宜,吃法很多。

        [注意]本品生、熟性能有別,已如前述。諸薯中,白心者味稍淡,但質脆多汁,生食較好。黃或紅心者味較甜,但質緊實,汁略少,以熟食為好。

        “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本草綱目拾遺》)胃酸多者亦不宜多食,多食令人反酸。素體脾胃虛寒者,不宜生食。

        [附方]

        1、紅糖煮番薯:番薯500g,紅糖60g。加水適量煮至熟透,食薯喝湯。

        源于《金薯傳習錄》。其中說:“酒食內傷,因濕成熱,因熱成黃者,用此薯煮食,其黃自退。”現變通如此,亦可作黃疸病毒性肝炎)的輔助治療。

        2、薯粉蜜膏:干番薯片100g,研磨成粉,用水調勻。以水火煮熟變稠時,加蜂蜜50g,一內煮沸即成。

        《金薯傳習錄》說:“痢疾……若濕熱所致,……用此薯蒸熟,以芍藥湯頻頻嚼服,或薯粉調冬蜜服,亦愈。”今變通其法,可作痢疾的輔助治療。  

        關于“番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v一二三区 | 亚洲成黄在线观看 | 在线一级视频欧美亚洲 | 在免费的视频在线观看婷婷 | 色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