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頂卷柏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黑頂卷柏 | 中藥圖典 |
黑頂卷柏 Hēi Dǐnɡ Juǎn Bǎi |
|
---|---|
別名 | 紅骨草、馬尾草、百葉草、雞腳草 |
功效作用 | 涼血解毒;止痛。主麻疹;痢疾;咳血;吐血;外傷出血;胸痛;胃痛;跌打損傷 |
英文名 | Blacktop Spikemoss |
始載于 | 《中國(guó)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
毒性 |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淡、澀 |
【出處】 始載于《中國(guó)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拼音名】 Hēi Dǐnɡ Juǎn Bǎi
【英文名】 Blacktop Spikemoss
【別名】 紅骨草、馬尾草、百葉草、雞腳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黑頂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elaginella picta A.Br.ex Bak.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植株高約30-60cm。主莖直立,干后頂部變黑色。葉為整齊的二回羽狀,羽片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約15cm,頂端尾狀;小羽片通常單生,長(zhǎng)約2.5-5cm,開展,接近;側(cè)葉密接,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鐮刀狀,先端鈍頭,長(zhǎng)約4mm,寬約1.5mm,鮮綠色,不具緣毛,近有柄,基部上側(cè)楔形,下側(cè)圓形,葉緣近全緣;中葉斜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5-2mm,寬0.5mm,頂端近尾尖,上面呈灰白色。孢子囊穗著生于小羽片先端,四棱形,呈長(zhǎng)尾狀,長(zhǎng)6-12mm,直徑約1.5mm;孢子葉卵形,具尾尖,主脈隆起,呈龍骨狀。孢子囊圓腎形,大孢子囊生在囊穗下部,小孢子囊生于囊穗上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密林下的陰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性味】 淡;澀;平
【功效與作用】 涼血解毒;止痛。主麻疹;痢疾;咳血;吐血;外傷出血;胸痛;胃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理,研末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澀、性平。有涼血止血、消炎止痛、舒筋活絡(luò)的功能。用于咳血、吐血、胃疼、痢疾、跌打損傷及外傷出血等癥。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黑頂卷柏”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