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沙蒿子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黑沙蒿子 | 中藥圖典 |
黑沙蒿子 Hēi Shā Hāo Zǐ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利尿。主小便不利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Ordos Wormwood |
始載于 | 《內(nèi)蒙古中草藥》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
藥味 |
《中藥大辭典》:黑沙蒿子
【出處】 《內(nèi)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 Hēi Shā Hāo Zǐ
【來源】 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種子。
【附方】 治尿閉:黑沙蒿子五錢。水煎,沖紅糖三至五錢,溫服。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黑沙蒿子
【出處】 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 Hēi Shā Hāo Zǐ
【英文名】 all-grass of Ordos Wormw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根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應(yīng)熟果實(shí),打下種子,曬干。
【原形態(tài)】 黑沙蒿 半灌木,高50-100cm。主根粗而長(zhǎng),木質(zhì),側(cè)根多數(shù);根狀莖粗壯,直徑1-3cm,有多數(shù)營養(yǎng)根。莖多分枝,莖皮老時(shí)灰黑色,縫裂,當(dāng)年枝外皮灰黃色,不育枝紫紅色。葉黃綠色,多少肉質(zhì),無毛,干后堅(jiān)硬;莖下部葉寬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cè)有裂片3-4枚,葉柄短;中部葉長(zhǎng)3-7cm,寬2-4cm,一回羽狀全裂,裂片2-3對(duì),狹條形,長(zhǎng)1.5-3cm,寬約1mm;上部葉短小,3裂或不裂,裂片狹線形,無柄;苞花序多數(shù),在莖頂和枝上排列成復(fù)總狀花序,有短梗和條形苞葉;總苞片形,長(zhǎng)3mm;總苞片3-4層,寬卵形,邊緣寬膜質(zhì),背面黃綠色;外層雌花10-14朵能育,內(nèi)層兩性花,5-7朵能育,內(nèi)層兩性花,5-7朵不育,子房退化。瘦果倒卵形,果壁上具細(xì)縱紋并并有膠質(zhì)物。花、果期7-10月。
【功效與作用】 利尿。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
【附方】 治尿閉: 黑沙蒿子五錢。水煎, 沖紅糖三至五錢,溫服。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黑沙蒿子”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