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
A+醫(yī)學百科 >> 鳥 |
鳥綱 化石時期: 160–0Ma 侏羅紀晚期 - 現(xiàn)今 |
||||||||||||||||
---|---|---|---|---|---|---|---|---|---|---|---|---|---|---|---|---|
![]() |
||||||||||||||||
科學分類 | ||||||||||||||||
|
||||||||||||||||
目 | ||||||||||||||||
鳥是兩足、恒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堅硬的喙。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因其身體被羽毛覆蓋,中國古代動物學將其統(tǒng)稱為羽蟲。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現(xiàn)存鳥類一共有一萬多種,僅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特有種至少有70幾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其他的鳥甚至垃圾。大多數(shù)的鳥是在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例如夜鷹、貓頭鷹等)。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shù)鳥類都會飛行,少數(shù)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奇異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等。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海雀,和新西蘭的恐鳥。
目錄 |
演化
大多數(shù)學者認定,鳥類是恐龍演化出來的分支,甚至就是存活至現(xiàn)代的恐龍,溯源于中生代侏羅紀,最早的祖先是出土于中國遼寧的傷齒龍科恐龍“始中國羽龍”,而最有名的則是德國發(fā)現(xiàn)的始祖鳥;兩者身體特征都同時具有鳥類和爬行類共有的特征,例如有牙齒,前肢(翅膀)有指爪等。雖然多數(shù)學者都支持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的說法,但仍然有鳥類學家對此提出質(zhì)疑,并堅持鳥類起源于三疊紀的槽齒類爬行動物假說。[1] 在中國東北新發(fā)現(xiàn)的中華龍鳥和孔子鳥被認為是連接恐龍和鳥類的一環(huán),更像是有羽毛的恐龍,比始祖鳥的年代更久遠。所以說,恐龍其實并沒有完全滅絕,一部分演化成了鳥類,但是否將鳥和恐龍定為同一類仍有爭議。[2] [3] [4]
鳥類形成后逐漸進化,漸趨復雜,形成越來越多的種類,據(jù)一般推測,第三紀中新世是鳥類的全盛時期,后來冰期來臨,種群衰退。據(jù)估計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大約10萬種鳥,而幸存至今的約有十分之一,10,000種,20余目。
解剖特征
鳥類有許多特化的適應飛翔生活的解剖特征:
- 骨骼中空且高度愈合:鳥類骨骼第一特征是硬且輕,主因密骨質(zhì)較厚而呈中空,可有效減輕體重。鳥類的頸椎數(shù)量較其余陸生動物為多,而胸椎以下骨骼愈合程度極高,如其脊椎相互愈合成若干塊聯(lián)合椎骨,不似哺乳動物椎骨間可以在一定限度內(nèi)自由活動。骨骼的高度愈合有利于提高鳥類的骨強度及維持飛行姿勢,減低骨骼自重,是適應飛翔生活的特征。
- 胸骨特別發(fā)達:除平胸目外,胸骨皆很發(fā)達,此可增加肌肉附著面積,故胸肌特別發(fā)達以利飛行。
- 體表被羽:羽毛在發(fā)生學上于爬行動物的鱗片來源相同,且構(gòu)造上與哺乳動物的毛發(fā)截然不同,簡單來說鳥類的羽毛特征是具有分枝。羽毛的出現(xiàn)是鳥類適應高空飛翔寒冷環(huán)境所必須的,并且通過換羽來更換。鳥類的羽毛分正羽、副羽和絨羽。詳見羽毛、換羽。
- 呼吸系統(tǒng):鳥類的呼吸系統(tǒng)與眾不同,其進行氣體交換的基本單元不是肺泡而是微氣管,而且具有分布于全身各處骨骼內(nèi)的氣囊,吸氣時空氣經(jīng)微氣管從體外進入氣囊,進行第一次氣體交換,呼氣時氣體經(jīng)微氣管從氣囊排出體外,進行第二次氣體交換,因此鳥類每呼吸一次,氣體交換兩次,氣體交換效率明顯高于哺乳動物。另外氣囊的存在也進一步增加鳥類的浮力及減緩飛行壓力變化對身體的沖擊。
- 生殖和排泄系統(tǒng):無論雄雌鳥類的生殖系統(tǒng)僅在繁殖季節(jié)膨大并產(chǎn)生功能,非繁殖季節(jié)其生殖系統(tǒng)便會萎縮,即便解剖也很難發(fā)現(xiàn)。鳥類以不溶于水的尿酸為主要代謝物,以上特征可以有效地減輕鳥類自重。
- 鳥類全無牙齒:而演化出角質(zhì)化的喙,并依采食習性的不同,而演化出多樣化的形狀,此對減輕體重有很大的幫助。
- 具有嗉囊及砂囊:為彌補缺少牙齒的劣勢,許多鳥類在食道與腺胃間具有嗉囊,主要功能用于儲存部份食物,取代部份胃的功能。鳥類的腺胃較小,食物停留時間較短。在腺胃之后,還有砂囊的存在。鳥類會吞食石塊,利用砂囊強健肌肉磨碎食物,取代牙齒及口腔咀嚼功能。
- 鳥類的消化系統(tǒng)明顯短于哺乳動物,這也是造成鳥類頻繁排遺的一個原因,但較短的消化系統(tǒng)有助于減輕鳥類的體重。
- 氮的代謝不同于哺乳動物:為了有效減輕重量,在氮的代謝,含氮物質(zhì)最后轉(zhuǎn)變?yōu)槎拘暂^低的尿酸,較哺乳動物排放的尿素相比,不需大量水份稀釋,故鳥類缺乏液態(tài)的尿液。
鳥類的特殊結(jié)構(gòu): 羽毛、喙、蠟膜、孵卵斑、距、尾脂腺、嗉囊
鳥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原則可以將鳥分成不同的類別。
依鳥類的生活環(huán)境和形體特征
按鳥類的生活環(huán)境和形體特征,可以將突胸總目的鳥類分為六大生態(tài)類群:
- 游禽:可以在水面游動并主要在水面游弋的鳥類,包括鴨雁類,鷗類等。
- 涉禽:在灘涂濕地涉水活動但多不會游泳,常具有“三長”--腿長、頸長、嘴長的特征,包括鶴類,鸛類,鸻鷸類等。
- 鳴禽:即雀形目鳥類,為鳥類中進化程度最高的一個類群。
- 攀禽:適應攀援生活的鳥類其趾形多為對趾足或轉(zhuǎn)趾足,包括啄木鳥、鸚鵡等。
- 陸禽:生活在地面的鳥類,其體態(tài)特征適合在地面行走,常飛行能力不強,包括雉類、鶉類和鳩鴿類等。
- 猛禽:以其他動物為食物的鳥類,具有適應捕獵生活的特征如銳利的腳爪和喙,敏銳的視覺,主要包括鷹、隼、鷂、鶚、鵟、鸮等。
依科學分類法
目前主要有兩大通行的分類系統(tǒng):
一個是中國鳥類界的泰斗鄭作新院士以鳥類形態(tài)學特征為基礎創(chuàng)立的分類系統(tǒng),具體見右側(cè)表。鄭作新先生的分類系統(tǒng)仍為目前中國大部分鳥類研究學者所樂于采用。
另一個是Sibley和Monroe根據(jù)DNA雜交實驗研究成果,以鳥類的進化過程為依據(jù)衡量的科和屬之間親緣關系所建立的分類系統(tǒng),這個分類系統(tǒng)較之以前應用的鄭系統(tǒng)有著較大的調(diào)整,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擴大的鸛形目和鴉科。目前這一分類系統(tǒng)為中國之外的研究者廣泛采用,詳細的分類系統(tǒng)見鳥類DNA分類系統(tǒng),可與右側(cè)鄭作新系統(tǒng)相比較。
鳥的分布
在大部份陸地的棲息地中都可以找到鳥類,鳥類分布在七大洲,連南極洲距海440公里的內(nèi)陸都可以找到雪海燕[6]。鳥的多樣性在熱帶地區(qū)最為顯著。早期認為熱帶地區(qū)的高多樣性是高度物種形成的結(jié)果,但近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緯度地區(qū)也有高度物種形成,但被較熱帶地區(qū)要高的滅絕速率所抵消。[7]。許多科的鳥類可以在陸地及海洋中生活,有些海鳥上岸只是為了繁殖[8],有些企鵝可以潛到300公尺深的海中[9]。
鳥類和人類
馴養(yǎng)和娛樂

鳥類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的食物來源。通常食用的是肉和卵,主要來自鵝、雞、火雞和鴨。其他可以作為人類食物的鳥類還包括鴯鹋、鴕鳥、鴿、松雞、鵪鶉、鷸、鳴禽和小的燕雀類的鳥等。天鵝和火烈鳥這些現(xiàn)在被保護的鳥也曾成為富人餐桌上的美味。
有許多種被馴化鳥可以為人類所利用,例如信鴿可以用來傳送信息,獵鷹可以用來打獵,魚鷹可以用來捕魚。 雞和鴿子在生物學和比較心理學方面的實驗研究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因為鳥對毒素特別敏感,所以在煤礦里金絲雀經(jīng)常被用來判斷有毒氣體是否濃度過高,以便礦工能及時逃走。
人工飼養(yǎng)的鳥類還對野生種群構(gòu)成另一個危害:對野生種的入侵。比如人工選種優(yōu)育的猛禽往往身體強壯,體形較大,如果流入野生環(huán)境,對野生鳥類的是很大的威脅。所以歐美各國嚴禁野放人工種,并對此采取必要的監(jiān)測措施。
把野生鳥類作為寵物飼養(yǎng)在中國有著很長的歷史,并發(fā)展出了各種名目。主要分聽唱和玩耍兩種類型,聽唱涉及的鳥類主要是雀形目的鳴禽,如山雀、百靈、畫眉、鷯哥、八哥等;用于各種玩耍的鳥類主要涉及部分雀形目雀科、伯勞科的鳥類以及隼形目的猛禽,如黑頭蠟嘴雀、錫嘴雀以及各種猛禽。
世界各地幾乎都有斗雞的娛樂傳統(tǒng),這種利用雞形目的鳥(也有其他目的)在發(fā)情期好斗的特點,來進行比賽。
對鳥類的狩獵活動,伴隨著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一種狩獵方式是以鳥類為對象,有些地方由于過度狩獵,很多鳥類已經(jīng)滅絕,如旅鴿。還有一些是利用鳥類捕食的能力,來幫助人抓住獵物。女真人訓練海東青捕捉天鵝取珠。[10]
非法鳥類貿(mào)易和人類活動的威脅
在世界各國,都有把色彩艷麗的,特別是熱帶的鳥(例如,鸚鵡和某些椋鳥科鳥類)作為寵物來飼養(yǎng)的習慣,這也導致一些瀕危的鳥類被走私。在抓捕和販運過程中野生鳥類死亡率極高(有說法稱最終消費者手中的每一只野生鳥類背后有二十只同類的尸體),因此飼養(yǎng)野鳥是一種對野生動物資源有著極大破壞力的陋習,它對鳥類生存的威脅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超過了偷獵。
由于高額利潤的驅(qū)使,鳥類貿(mào)易直接威脅著許多鳥種的生存。許多歐美國家都有馴養(yǎng)猛禽的許可證制度,允許人們合法飼養(yǎng)猛禽,接受政府的嚴格管理,但在購入渠道上仍存在非法交易。在阿拉伯世界,猛禽被視為高貴身份的象征,許多富商不惜重金購入猛禽。
過度的狩獵活動是只是一些鳥類數(shù)量急劇減少以至滅絕的直接原因,如旅鴿。還有一些鳥類的滅絕或瀕危是由于棲息地被破壞,森林砍伐和農(nóng)業(yè)耕作等人類活動如朱鹮。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影響的加強,比如有毒化學物質(zhì)在生物體內(nèi)的聚集等原因,都直接威脅著鳥類的安全。
鳥害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些鳥類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泛濫成災。例如,鴿子和烏鴉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區(qū)過度繁殖,成為困擾各大都市的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
另外,棲息在機場附近的野生鳥類會對起降中的飛機飛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脅。這種飛鳥與飛機相撞造成的飛行安全事故稱為鳥擊,歷史上最早的鳥撞事故記錄是發(fā)生1912年的美國,飛行員卡爾洛德杰駕駛的飛機在加利福尼亞上空和一只海鷗相撞,機毀人亡。隨著噴氣式飛機的出現(xiàn)和人類航空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目前全世界機場數(shù)量飛機起降架次不斷增長,鳥撞問題日益凸現(xiàn),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約有7500架次飛機受到不同程度的鳥撞,損失高達100億美元。目前解決鳥撞問題的主要方法是驅(qū)散棲息在機場附近的鳥類,具體說來,可以采取馴養(yǎng)猛禽驅(qū)趕、破壞棲息地、發(fā)出巨大和恐怖的聲音等不同方式。
鳥與人的共患病
能夠傳染給人類的鳥類疾病包括:鸚鵡熱、沙門氏菌病、彎曲菌病、紐卡斯爾的疾病,分枝桿菌病(鳥的結(jié)核病)、禽流感、賈第鞭毛蟲病和隱孢子蟲病。
參考文獻
- ↑ 恐龍奧秘- 恐龍與鳥類關系之奧秘- 鳥類起源于恐龍的觀點已經(jīng)完全確立了嗎?
- ↑ Birds are Dinosaurs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 牠是恐龍還是鳥?
- ↑ 【專題報導】恐龍與鳥的秘密
- ↑ Newton, Ian. The Speci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Birds. Amsterdam: Academic Press. 2003: p. 463. ISBN 0-12-517375-X.
- ↑ Brooke, Michael. Albatrosses And Petrels Across Th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19-850125-0.
- ↑ Weir, Jason T.; Schluter, D. The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Recent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Rates of Birds and Mammals. Science. 2007, 315 (5818): 1574–76. doi:10.1126/science.1135590. PMID 17363673.
- ↑ Schreiber, Elizabeth Anne; Joanna Burger. Biology of Marine Birds.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1. ISBN 0-8493-9882-7.
- ↑ Sato, Katsufumi; N; K; N; W; C; B; H et al.. Buoyancy and maximal diving depth in penguins: do they control inhaling air volum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 May 2002, 205 (9): 1189–1197. PMID 11948196.
- ↑ 《滿洲源流考》:“海東青。羽族之最鷙者,有海東青焉。身小而健,其飛極高,能擒天鵝;搏兔,亦俊于鷹鶻。”
外部鏈接
- 延陵動物志(鳥綱) / FAUNA NGIANA (AVES) 卷一
- 中國自然網(wǎng)-鳥類全書
- 鳥的分類
- 鳥類的名稱(中文)(日文)(越南文)
參見
|
參考來源
關于“鳥”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