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胸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胸痹,病名。出《靈樞.本藏》。

        胸膺部悶窒疼痛之證。由上焦陽虛陰寒之邪上乘,胸陽痹塞所致。《肘后備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堅痞忽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滿短氣咳嗽引痛,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有按證情輕重將胸痹分為胸滿、胸痛者。《金匱要略.訂正金匱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本病見于冠心病心絞痛等疾患。

        ②指胃痹。《癥因脈治》卷三:“胸痹之癥,即胃痹也。胸前滿悶,凝結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時作嘔。”

        目錄

        概述

        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因素體陽虛,感受寒邪,寒凝心脈;或憂思惱怒,肝郁氣滯,瘀血內阻;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聚濕生痰 ,閉阻心脈 ;或勞倦傷脾 ,生化無源 ,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或久病不愈,房勞傷腎,進而損及心之陰陽等引起。常見證型有:①寒凝心脈型胸痹。證見心痛如絞、遇冷則疼痛加重,甚則伴有手足不溫,冷汗出,心悸氣短,心痛徹背,苔白脈緊,治宜通陽散寒,活血通脈,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②痰濁閉阻型胸痹。證見心痛胸悶咳痰粘稠,納少倦怠,苔白膩脈滑,治宜理氣化痰,方用二陳湯加味。③瘀血痹阻型胸痹。證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④心氣不足型胸痹。證見心痛伴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舌淡脈細緩,治宜養心益氣通脈,方用保元湯加味。⑤心陰不足型胸痹。證見心痛,頭暈心煩失眠口干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滋陰養心,方用天王補心丹。⑥心陽虧虛型胸痹。證見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氣短,四肢不溫 ,舌淡胖 ,脈沉遲 ,治宜補氣溫陽 ,方用人參湯加味。胸痹如持續發作,疼痛劇烈,也可變生厥證脫證等危重證候。  

        癥狀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氣短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其病因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波動,年老體虛等有關。分別與西醫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區疼痛,以及肺部疾病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以胸痛為主癥的疾病相類似,下列藥粥具有寬胸、理氣、止痛、化痰等功效。治療胸痛效果較好。  

        治療

        薤白粥:薤白10~15克(鮮者30~45克),粳米100克。薤白同粳米煮粥,可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桂心粥:桂心1~2克,茯苓10克,粳米50~100克。用粳米煮粥,桂心、茯苓加水煎汁,取汁入粥中同煮,沸后即可。

        芥菜粥:芥菜頭4個,粳米50~100克。洗凈芥菜頭切成片,與粳米適量清水煮成稀粥,熟后食用。

        山楂荷葉粥:山楂15克,荷葉12克,糯米100克。糯米加水煮粥,同時放入切碎的山楂、荷葉,以文火煮爛后,溫服

        加味桃仁粥:桃仁20克,生地黃30克,桂心3~5克,生姜1塊,粳米100克,白酒適量。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粳米研細待用。用適量白酒將生地黃、生姜和桃仁絞取汁液。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后放入桃仁、生地黃、生姜汁,粥熟調入桂心末,攪勻,空腹服食。

        1、 心血瘀阻證

        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加劇。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證機概要:血行瘀滯,胸陽痹阻,心脈不暢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2、 氣滯心胸證

        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有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腑漲悶,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證機概要:肝失疏泄,氣機瘀滯,心脈不合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3、 痰濁閉阻證

        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證機概要: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脈絡阻滯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宣痹

        4、 寒凝心脈證

        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息不得平臥,多因氣候驟冷或咒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溫,冷汗不出,胸悶氣短、心悸、臉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證機概要: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5、 氣陰兩虛證

        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質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帶

        證機概要: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6、心腎陰虛證

        心疼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證機概要: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血脈不暢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7、 心腎陽虛證

        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

        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方藥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柴胡10克,枳殼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參2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每次片,每日3次。

        (2)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3)五靈止痛膠囊,每次-2粒,痛時服。

        (4)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本品亦適用以下各型。

        3.單方驗方

        (1)冠心Ⅱ號方(北京西苑醫院驗方)

        處方:紅花、赤芍、丹參、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水煎服。

        (2)活血養心湯(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丹參30克,川芎lO克,紅花15克,黨參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麥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痰濁壅塞型【證見】 胸悶而痛,或痛引背部,氣短喘促,體胖,痰多。舌苔濁膩,脈滑。

        【治法】 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藥】

        1.主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瓜蔞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丹參15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瓜蔞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溫膽湯加減方(鄧鐵濤驗方)

        處方: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紅、枳殼、甘草各4.5克,竹茹9克,黨參15克,丹參12克。水煎服。

        氣虛明顯者,加黃芪五爪龍或吉林參6克(另燉)。心痛明顯者,可合失笑散三七末沖服。

        (2)加味瓜蔞白湯(劉正錫《新千金方》)

        處方:瓜蔞30克,薤白15克,丹參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降香15克,枳殼10克,桂枝10克,太子參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陰寒凝滯型【證見】 胸痛徹背,受寒則甚,畏寒肢冷。舌質白滑,脈沉細。

        【治法】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藥】

        1.主方瓜蔞薤白白酒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瓜蔞仁15克,薤白12克,枳實10克,桂枝12克,熟附子10克,丹參15克,檀香9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蘇冰滴丸,每次~3丸,每日2次。

        (2)冠心蘇合香丸,每次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胸痹湯(范文甫驗方)

        處方:桂枝10克,瓜蔞皮、薤白、炒枳殼、姜半夏厚樸各9克,生姜6克,陳皮3克。水煎服。

        (2)利濕化瘀湯(劉正錫《新千金方》)

        處方:法半夏10克,川芎9克,麥冬9克,赤芍9克,五味子9克,茯苓30克,黨參30克,枳實10克,丹參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心腎陰虛型【證見】 胸悶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酸,耳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細澀。

        【治法】 滋陰益腎養心安神

        【方藥】

        1.主方左歸飲(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山藥15克,茯苓12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2克,丹參15克,郁金lO克,甘草6克。水煎服。

        陰虛陽亢者,加鉤藤15克、石決明鱉甲各20克。

        2.中成藥杞菊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氣陰兩虛型【證見】 胸悶隱痛,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遇勞則甚。舌質偏紅或有齒印,脈細無力或結代。

        【治法】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藥】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處方: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黃芪15克,丹參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洋參膠囊,每次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活血湯(趙冠英驗方)

        處方:黨參(人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蔞皮15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莪術15克,川芎15克,桂枝10克。水煎服。

        (2)健脾益氣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太子參30克,丹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赤芍10克,麥冬12克,制半夏9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陽氣虛衰型【證見】 胸悶氣短,甚則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脈沉細。

        【治法】 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方藥】

        1.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味

        處方:人參10克(或黨參30克),熟附子12克,干姜9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5克,丹參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陽損及陰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藥

        (1)活心丹,每次—2丸,每日—3次。

        (2)舒心丸,每次—2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溫冠方(瞿旭驗方)

        處方:黃芪20克,全當歸、黨參、全瓜蔞各15克,桂枝、赤芍各10克,細辛沉香各5克,薤白12克,丹參30克。水煎服。

        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蓽茇姜黃

        (2)溫痛方(黃樹華《湖南中醫雜志》1988.4)

        處方:淫羊藿巴戟天雞血藤各30克,附子、桂枝各10克,紅花3克。水煎服。

        (3)冠心通痹湯(柯雪帆驗方)

        處方:熟附子lO克,全瓜蔞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10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貝母9克,法半夏10克,黨參20克,生牡蠣30克(先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胸痹治療的其他療法

        1.膏藥穴位貼敷

        (1)心絞痛寧膏(錦州中藥廠生產,含丹參、紅花等):貼敷心前區,具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的功效。

        (2)通心膏(徐長卿、當歸、丹參、王不留行、雞血藤、葛根、延胡索、紅花、川芎、桃仁、姜黃、郁金、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沒藥、樟腦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酸鎂透骨草):貼敷心俞厥陰俞膻中

        2.推拿療法 按摩腹部上脘中脘下脘、神厥、關元、心俞、厥陰俞或華佗夾脊壓痛點等,對治療心痛有效。

        3.水浴療法 用威海礦泉水淋浴,每次-10分鐘,水溫40~C左右,以無不適為佳,出浴休息10分鐘,再療5~10分鐘。以20-25天為一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另一療程。對治療心痛有較好效果。

        4.氣霧劑吸人

        (1)寒心舒氣霧劑(含肉桂、香附等):對準舌下噴霧,每次噴1~2下。具有溫通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2)熱心舒氣霧劑(含牡丹皮、川芎等):對準舌下噴霧,每次噴1—2下。具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的功效。

        5.針灸療法

        (1)體針:主穴分兩組:膻中和內關巨闕間使。操作時主穴交替輪換,每日針刺1次,獲得針感,留針1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間隔5~7日。

        (2)耳針:穴位:心、交感、皮質下、神門。每次—3穴,留針。

        6.飲食療法

        (1)人參三七燉雞:人參10克,三七5克,雞肉100克,共放燉盅內隔水燉1小時服食。陽氣虛衰者可常服;氣陰兩虛者人參可改用西洋參

        (2)薤白陳皮粥:薤白頭15個,陳皮1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鹽調味服食。適用于痰濁壅塞者。

        (3)丹參三七燉瘦肉:丹參20克,三七5克,豬瘦肉100克,共放燉盅內隔水燉熟,飲湯食肉。適用于心血瘀阻者。

        關于“胸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亚洲Aα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 亚洲综合图区天堂在线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登录 | 综合高清aⅴ在线 | 日韩一本一区二区三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