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真菌性角膜潰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概述】

        真菌性角膜潰瘍于1878年首先由Leber報導。以往由于發病率不高,文獻上較少提及。50年代以后,國面值外報導逐漸增加。近10年來,本病在我國亦有明顯的增多趨勢。事實上,在那些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所謂“匐行性角膜潰瘍”病例中,有些就可能是真菌性的,值得重視。

        【診斷】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診斷比較困難,一般應從下列三方面著手。

        1.病史 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應進一步作病原體檢查。①農村患者,起病前有稻谷等農業外傷史,或角膜炎史,或挑除異物史。②較長時間滴用或球結膜下注射多種抗生素而潰瘍未能控制者。

        2.癥狀體征 ①常伴有前方積膿的白色、黃白色或灰白色潰瘍,其發展程度與病程對比,相對為慢性者。②眼部刺激癥狀與潰瘍大小對比,相對為輕微者。

        3.病原 ①潰瘍壞死組織進行刮片檢查,可找到真菌菌絲;將刮片接種于真菌培養基上,可有真菌生長。②細胞培養一般陰性,或僅有雜菌生長。

        真菌的檢查方法:取潰瘍面壞死組織進行涂片檢查,如能找到真菌菌絲,或取壞死組織進行培養,而有真菌生長,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采取標本方法是先滴表面麻醉劑,然后用尖頭小刀片在浸潤致密處刮取直徑0.5毫米潰瘍部壞死組織一小塊,作為標本。一般先做氫氮氧化鉀涂片檢查,如果尚有標本可取,可同時作真菌培養。有時,一次以兔過多損傷瞳孔角膜,切勿在潰瘍深處采取標本,以防潰瘍穿孔

        刮取標本時,有時已能在真菌性與細菌性之間作出初步鑒別。一般說來,真菌性潰瘍面的壞死組織呈“苔垢”或“牙膏”樣,質地疏松,缺少粘性;而細菌性潰瘍面的壞死組織呈“膠凍”樣,富于粘性。

        ⑴真菌涂片法 取潰瘍面壞死組織一小塊置于玻片上,滴5%氫氧化鉀溶液一小滴于其上,覆以蓋玻片,略加輕壓。用高倍顯微鏡檢查,即可檢得真菌菌絲。多者常滿布視野,但少量菌絲則需仔細檢查才能發現。涂片陽性,一般即可確定診斷。標本需當時檢查,不能保存。

        ⑵真菌培養法 取壞死組織一小塊,置于固體土豆或沙氏培養基斜面上。如能同時接種在幾個培養基上,則有助于提高培養陽性率。放在攝氏37度溫箱內,每日觀察。接種次日起即有真菌生物可能。如果一周后尚未見生長,即為陽性。培養法可以觀察真菌菌落的形態、色澤,在顯微鏡下檢查菌絲、孢子等,以鑒別菌咱,保存菌種以及作藥物敏感度試驗。培養的陽性率一般涂片為低。

        【治療措施】

        治療必須從速。潰瘍階段,真菌高度生長繁殖,應首選對真菌敏感的藥物。由于真菌常潛伏于角膜組織內,十分頑固,要求藥物與潰瘍面保持連續性的接觸,使藥物在深部組織達到足夠濃度,才能消滅或抑制真菌的活動。到目前為止,用來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藥物尚不夠理想。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尚須進行手術。

        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有以下幾種。

        1.兩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是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抗真菌藥物。近年來上海等地已有國產供應。配制眼藥水濃度為0.2%,眼膏為1%。我院治療40余例,治愈率為50~60%。

        2.汞劑 0.1%柳硫汞(merthiotate,thimerosal)或0.01%硝基本苯汞(phenyl mercuric nitrate)有一定效果。我院治療過20例早期輕型病例,治愈率為70%左右。

        3.大蒜(allium salivum) 對真菌亦有一定療效。我們用0.1%眼藥水,治療數例,獲得治愈,但對眼部刺激性大,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治療。

        其它藥物尚有30%磺胺醋酰鈉藥水(sulfacetamide),1~2%碘化鉀藥水(potarsimu iodide)、50,000單位/毫升制霉菌素藥水(mystatin,mycostatin)。

        近年來,報導了一些新的抗真菌藥物。如曲古霉素(tricomycin)、匹馬霉素(pimaricin)、克霉唑(clotrimazole)等等,但由于致病菌種和治療方法的不同,對以上藥物臨床效果的評價頗不一致。

        1973年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真菌抗生素,定名為金褐霉素(aureofuscin)。經體外試驗及動脈實驗證明,具有廣譜抗真菌作用。配制眼藥水濃度為0.1%,每半小時一次;眼膏濃度為1%,每2小時一次。經我院長期臨床試用,治療300余例,治愈率為75~80%,有效率可達90%以上,為目前比較有效的抗真菌藥物,可能推廣使用。

        本病常伴有嚴重的虹膜炎反應,必須用阿托品充分擴大瞳孔。皮質激素類藥物對潰瘍有擴散作用,無論局部與全身皆不宜使用。

        潰瘍穿孔或后彈力層膨出病例,結膜囊置入金褐毒素眼膏或二性霉素B眼膏后,應用繃帶加壓包扎,以促進潰瘍愈合。

        藥物治療失敗的病例,可進行結膜瓣遮蓋術或穿透角膜移植術。在角膜穿透性移植時,潰瘍及其臨近的不健康組織必須全部清除,如果留有感染的角膜,反而可使炎癥加速擴展。

        病因學

        本病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感染所致。在感染角膜的潰瘍面上刮取壞死組織進行涂片檢查,常可找到真菌菌絲。將壞死組織接種于真菌培養基上,可有真菌生長。對人類角膜有致病的真菌達數十種。有資料分析有21屬及25種。主要為曲霉菌,其次為鐮刀菌。

        1964~1976年某醫院從318例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病例中,培養得到的204株真菌,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鑒定。

        1957~1965年國內文獻報導13例,菌種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鐮刀菌、酵母菌以及頭孢霉菌等。

        國外文獻以曲霉菌、鐮刀菌、白色念珠菌、頭孢霉菌等為主。

        多半病例起病時有誘因史。發病大多與農業勞動時受植物性小葉傷有密切關系。我院的病例,誘因中以脫粒時被稻谷彈傷最多,其次為植物枝葉擦傷及塵土等異物入眼,亦可見于長期患者其它性質的角膜炎時繼發感染真菌者。國外有人認為與眼部濫用抗生素或皮質類固醇有關。

        角膜外傷造成上皮破損。致傷物如稻谷、植物枝葉或塵土等處常有真菌存在。當角膜上皮破損的同時,真菌即可接種于角膜,引起發病。潛伏期通常為1~4天,平均為2.4天。

        臨床表現

        開始時僅有眼部劃物敏感或刺激感,伴有視力模糊。有外傷史者,在受傷后數天內出現潰瘍,發展較緩,和外傷后迅速發展的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有所不同。

        早期眼瞼紅腫畏光流淚等刺激癥狀輕重不等,嚴重階段刺激癥狀大多反見較輕。充血常很嚴重,主要為混合性,部分病例可有少量灰白色分泌物。

        由于真菌菌株的不同,感染時間的久暫以及個體情況的差異,臨床上所見到的潰瘍形態很不一致。典型的早期潰瘍呈灰白或乳白色,常為不規則形。表面粗糙,致密,略高出平面。潰瘍和浸潤的密度分布不均勻,潰瘍與健區角膜分界大多清楚,潰瘍邊緣常不整齊。

        較大的潰瘍常為黃白色,多數為不規則圓形,表面似干燥粗略,呈“苔垢”或“牙膏”樣。基質浸潤致密,潰瘍邊緣稍有隆起。病變如發展,潰瘍周圍可見結節狀或樹根樣基質浸潤。

        有人對于真菌性角膜炎常用以下名稱描述。

        菌絲苔波:是附著在潰瘍表面的菌絲和壞死組織。色白不透明,微隆起,與健區角膜分界清楚。可刮除,刮除后的潰瘍面較透明。

        菌絲灶:是真菌菌絲長入角膜基質的病灶。表面微隆起干燥粗糙。混濁區的浸潤密度濃淡不一致。質地較硬,用刀刮時,刀尖上附著的刮物很疏松。刮過后的潰瘍仍混濁不透明。

        菌絲灶邊緣:有些潰瘍邊緣毛糙不齊。有時伸出樹根浸潤,稱為“偽足”;或在潰瘍周圍出現孤立的結節狀圓形浸潤點,稱為“衛星灶”。

        反應環:在菌絲灶的周圍有一圈炎性細菌浸潤,一般不太寬,約1~2毫米,是機體對菌絲的防衛反應。有人稱做“免疫環”。

        分界溝:位于菌絲灶和反應環中間。此處炎癥細胞浸潤最多,是淺層組織壞死,輕度低陷而成的淺溝。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裂隙燈檢查,潰瘍的發展由淺層到深層。早期潰瘍為淺表性,角膜厚度幾乎無甚改變。潰瘍底部為濃密的基質浸潤,可達角膜全層的0.2、0.4、0.6不等。基質水腫雖輕,但常為全層性。正對菌絲灶后面的內皮,常有水腫粗糙及增厚,同時伴有皺褶,有人稱做“內皮斑塊”。有時整個角膜出現彌漫性霧狀水腫,提示潰瘍在發展中。

        潰瘍的發展過程,常先在周圍或底部出現浸潤,繼而形成膿瘍,膿瘍壞死而成潰瘍,潰瘍面壞死組織不斷融解脫落,使角膜逐漸變薄,最后導致穿孔。

        穿孔一般較緩慢,位置、大小及形態不定。穿孔處經常微隆起,每有虹膜顯露,中央穿孔時角膜略呈圓錐形。穿孔發生率約10%左右。

        有時壞死組織雖未脫落,角膜即已出現“漏水”現象,以至前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又有時在壞死的角膜組織中,顯露少許虹膜組織,亦是潰瘍穿孔的另一種跡象。

        潰瘍一旦穿孔,炎癥漸見減輕,但較在面積的穿孔,前房多數很難再度形成。潰瘍壞死組織不斷脫落,可使透明的后彈力層完全暴露,虹膜清晰可見,由于抵擋不住正常的眼內壓,進而發展成角膜局部或全部葡萄腫。

        當潰瘍趨向愈合時,眼痛減輕,刺激癥狀改善,粘性分泌物消失,潰瘍色澤由黃白轉變為灰白色,潰瘍表面清潔,周圍上皮向內生長,熒光素著色范圍縮小。前房積膿和丁道爾現象以及角膜后沉著物減少。潰瘍愈合后,角膜基質仍有浸潤及水腫,常需歷時數月才能吸收。

        潰瘍愈合過程中可有新生血管伸入。細長單枝者少見,密集粗短的每見于菌絲灶周圍,頗似角膜變小,角膜緣內移。

        嚴重的虹膜睫狀炎反應,是真菌性角膜潰瘍特征之一。約50%病例可有前房積膿,自1毫米或2~3毫米,少數病例積膿可達前房一半以上,甚至充滿整個前房。積肥膿呈乳白或淡黃色,前者為潰瘍早期現象,而后者常代表炎癥發展至嚴重階段。膿液粘稠,不易移動。潰瘍、膿瘍以及前房積膿三者時在形態上融為一體,易于混淆,需裂隙燈切面檢查,才能區別。

        角膜后沉淀物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棕灰色的粉末狀或細顆粒狀,每見于潰瘍早期,面積較小的病例,前房大多無膿或少量積膿。另一類是淡黃色漿糊樣片狀,或者是灰白色斑塊狀,附著于粗糙的角膜內皮面上,通常伴有前房積膿。前房積膿如果未能吸收,最后在前房角、虹膜、晶體表面形成機化膜。

        真菌性角膜潰瘍已經愈合,上皮生長,熒光素完全不染色時,在短期內仍有復發可能,這是同細菌性潰瘍不同之處。

        【鑒別診斷】

        有些潰瘍形態很象細菌性,必須依靠仔細的臨床檢查和病原體診斷,以便和細菌性角膜潰瘍鑒別。

        【預防常識】

        角膜受到稻草或其他植物擦傷的患者,多數為農民,經抗菌素滴眼液治療不但不好轉,而且日益加重者,多考慮為真菌感染,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并做角膜真菌檢查,有時1-2次角膜刮片未檢出真菌菌絲,亦不能否認,應積極行抗真菌治療,頻繁應用抗真菌滴眼液,該病預后較差,治愈者亦遺留角膜瘢痕

        關于“真菌性角膜潰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 日韩激情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综合AV在线网播放 | 亚洲欧美中文字日韩二区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按摩 | 一级a一片免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