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熱
A+醫學百科 >> 燥熱 |
燥熱,又稱燥火。指感受燥氣、津液耗傷,以致化熱化火。《時病論》:“若熱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已化為火。”治以清熱生津為主。
【秋日易發病】: “燥熱病”。
立秋漸漸帶來了它的時令主氣———燥。中醫專家認為:燥易傷肺。在干燥氣候環境中,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的“干燥癥”。比如咳嗽,常為干咳無痰,謂之“燥咳”。秋燥所襲,往往會導致咽干、口燥、音啞等不適。秋季出現的皮膚干澀,甚至毛發不榮,都和秋燥有關。
盡管秋燥對人體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方法也有很多。秋日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并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的食物,如秋梨、柿子、百合、銀耳等。少吃辛辣、油炸、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因為此類食品易生燥化熱,多食無益。
對于人體出現的“干燥癥”,要根據情況不同來調治。如:
【鼻燥】平時有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點些薄荷滴鼻油,具有清涼宣燥之功;
【咽燥】飲用玄麥甘桔沖劑,可獲良效;柿霜能清熱寧嗽,用于“燥咳”頗為適宜;
【膚燥】當以珍珠霜潤而護之;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應注意調節空氣濕度,保持環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內可養些能凈化空氣,涵養水分的綠色植物,睡前亦可于臥室里置冷水一盆,以緩解燥氣。
出自A+醫學百科 “燥熱”條目 http://www.rpzztyjokwsnq.com/w/%E7%87%A5%E7%83%AD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燥熱”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