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醫(yī)學電子書 >> 《給初學中醫(yī)的十封信》 >> 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 |
給初學中醫(yī)的十封信 |
|
朋友們:
在我們學習中醫(yī)的朋友們中,有許多人是從學習”本草”(即中藥)和”湯頭”(即方劑)開始的。這種學習方法對不對呢?我說又對,又不對。
我在第-封信中,曾經(jīng)提到:學習應該根據(jù)自己的文化水平,如果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那么先學習一些簡單的中藥知識,再求深造,未嘗不是一個辦法,如果自己的水平較高的話,那就先應該弄清楚中醫(yī)關于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辨證、治則等方面的知識,再求學習本草、湯頭,這樣對本草、湯頭才能運用自如,不致死于句下。
但是,假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低,開始時就從本草、湯頭入手,也還要知道一些關于中醫(yī)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因為本草上講的”性味”,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綱領來劃分的,性味”苦寒”就是說它能適應”熱證”、”實證”;性味”甘溫”,就是說它能適應”虛證”、”寒證”,因此讀本草不能不牽涉到一些辨證問題;本草書上寫著某藥入某經(jīng)、某臟、氣分、血分,這就牽涉到中醫(yī)的解剖生理知識,對這方面毫無所知,就想理解它的實際意義,是不可能的事;又此如說湯頭里面說某方發(fā)表,但發(fā)表的方劑很多,什么情況下該用麻黃湯,什么情況下該用九味羌活湯,什么情況下該用參蘇飲,不能不牽涉到中醫(yī)的辨證和治則問題。總之,學習本草和湯頭,不能孤立起來,需要了解-些有關的東酉才能學得進去。
單從本草本身的學習來看,有那些問題值得注意呢?我以為下面幾點值得參考;
(一)藥物的性味。中醫(yī)重視藥物的性味,就同現(xiàn)代醫(yī)藥學家重視藥物的有效成分一樣。古代醫(yī)學家這樣看法和他們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情況相聯(lián)系的.我們知道在以往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條件下,自然科學不可能為醫(yī)藥學家提供關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正確數(shù)據(jù),當時的醫(yī)藥學家不得不從藥物的氣味與療效的關系中,逐漸總結(jié)出一套以藥物性味為主的藥理學,以掌握其對治療作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這一套藥理學,就可據(jù)以推測許多未經(jīng)累積大量經(jīng)驗的藥物的效用,因此它大大擴大了藥物學的領城。
中藥的性味說法,雖然還有它-定局限性,但在中藥的科學研究還處在青黃不接的今天,依然有它的重要價值;有些本草書片面求新,只有化學成分的記載,而不屑記載它原有一套關于性味的知識,這就給青年朋友學習中藥以一些不健康的影響;也有些青年朋友不知道中藥和中醫(yī)的密切關系,”西醫(yī)為體、中藥為用”,把現(xiàn)代醫(yī)學生硬的和中藥結(jié)合在一起,便以為”前進”,這是不正確的。藥物的性味,古人還劃分了很多很多的等級,如以”辛”為突出的藥物,古人分辨”辛竄、辛烈、辛熱、辛燥、辛溫、辛散、辛開、辛通、辛潤、辛涼”等等許多不同情況;如以”寒”性為突出的藥物,則辨出”大寒、寒、微寒”等等不同的等級,這些地方,正顯示著藥物的特殊治療作用,為我們研究中藥有效成分提供了大量數(shù)據(jù),所以我們對于中藥性味,最宜仔細體會比較,不要得其一般而遺具體。
(二)藥物的入經(jīng)入臟。中藥書中對某藥入某經(jīng)、某一臟腑的記載頗多,如張潔古”臟腑藥式”一書,就完全按臟腑為綱領,把關于這-臟一腑的藥物列舉出來,其他如”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書,也都有專章討論,可見古代醫(yī)學家對這方面的知識相當豐富。
現(xiàn)在有一些人學習本草誤以這些知識”不科學”,以為藥物被吸收以后當輸及全身,怎么能專入某一經(jīng),某一臟腑呢?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藥物被吸收以后雖然輸及全身,但它對某一經(jīng)某一臟腑,是可以有它自己的特殊選擇性的,而且中醫(yī)所稱的經(jīng)絡、臟腑,有著多方面的意義(參考第三封信),和今天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中藥書上所說的某藥入某經(jīng)某臟,就其本質(zhì)意義來說,似乎在于說明某藥對那些疾病較有效,因此我們丟開這些知識來學習中藥,顯然不是聰明的辦法。
(三)藥物的主治。本草上對于某一藥物主治何病、何癥,往住占用了很大篇幅,初學本草的朋友對這-部分的知識特別感到有趣,甚至下死工夫去記熟它,這是好的-面;但是中藥的適用,往往不限于它的‘主治”,甚至和它的”主治”有時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反而奏了效,因此有人說中藥的應用漫無標準,批評它為”圓珠在手,活動隨人”,抹煞了藥物的個性,學習中藥的朋友也漸漸對這些主治感到不信任了,覺得無所適從。
中藥的應用是不是漫無標準呢?肯定說”有標準”,而不是”漫無標準”,它的標準在那里呢?主要是根據(jù)”性味”,有時結(jié)合”入經(jīng)”,而不是死板的根據(jù)”主治”。中醫(yī)對同一疾病可以應用不同的藥物,同-藥物又可應用于不同的疾病,它的竅門在那里呢?就在于”辨證準確,性味相投”,而不在于”主治”,凡有臨床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這-條,并非什么奇怪的事。這樣說來,中藥書上有關主治的條文,是不是可以統(tǒng)統(tǒng)不要學了呢"?不能這樣極端,我們認為可以學,并且應該學,但要結(jié)合它的性味、入經(jīng)。在以性味為主的原則下學習主治,不但不會妨妨礙什么,相反地只會更加加強療效。比如說麻黃主治喘癥,而麻黃的性味是辛溫的,如果有寒邪康表引起作喘,應用麻黃就會十分有益,反之肺有伏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喘癥,雖然麻黃主治喘癥,也只好丟開一邊了。
至于學習湯頭,這里也提供幾點意見: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當然是湯頭的組織問題,即所謂”君臣佐使”。一個子什么是”君”,什么是”臣”,是決定于病因、病理及辨證的。”內(nèi)經(jīng)”里面提出的原則:”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其中”風”、”熱”指的是病因,也可以說是”證”,而”辛涼”、”咸寒”,則是”君”,是解決”風”、”熱”的主力軍,其余則是佐使。
不過關于”使”藥問題,發(fā)展到宋元以后,出現(xiàn)了一種機械的”引經(jīng)報使”學說,肺病一定要用入肺經(jīng)的藥為使,脾病一定要用入脾經(jīng)的藥為使,未免使方劑學誤入歧途。
其次,我們要注意方劑的”立法”。我這里所說的”立法”,是指根據(jù)藥性味而綜合起來的”法”,以”溫病條辨”為例:
銀翹散是辛涼法;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玄參、細生地方是”辛涼合甘寒法”;梔子鼓湯是”酸苦法”;消暑益氣湯是”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復法”;新加香薷飲是”辛溫復辛涼法”;生脈散是”酸甘化陰法”。這些”法”體現(xiàn)了方劑的性味特點,我們掌握這些特點,便能像掌握某一藥物-樣,靈活羅用于許多病癥,而不必限于的它”主治”。如果不懂這些”法”,雖然記誦了千百條湯頭,到臨床上還是窮于應付的。
再次,關于藥物的配伍,也是我們學習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中醫(yī)看來,藥物的”個性”在不同的配伍條件下可被改變,如當歸配黃芪則補血,配芍藥則和血,配大黃則破血;麻黃配桂枝則發(fā)汗,配石膏則行水,配射干則定喘;又如五味子配細辛,一收-斂,斂肺鎮(zhèn)咳而不礙邪;柴胡配青皮,-升一降,疏肝郁而不嫌克伐等等。這些都是從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中所提煉出來的東西,值得很好體味。
此較通俗的本草書和湯頭書,-般推薦汪昂的”本草備要”和”湯頭歌訣”。但”湯頭歌訣”缺少關于溫病方面的湯頭,近人嚴蒼山曾加以增訂(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較汪昂的更為完備實用。
![]() ![]() |
關于“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