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鹽菌
A+醫(yī)學百科 >> 嗜鹽菌 |
嗜鹽菌,又稱作副溶血性弧菌。海水是它的樂園,鹽腌的食品又是它棲居之地。海魚、海蜇、海蟹、海貝等海產品,以及不太咸的咸菜、咸蛋、腌魚、腌肉之類一旦沾上嗜鹽菌就會大量繁殖,速度十分驚人。實驗表明,該菌最喜歡含鹽量2%—4%的環(huán)境,在5%—6%的高鹽濃度或營養(yǎng)豐富的低鹽濃度都會孽生。尤其是溫度適宜的夏季,10個嗜鹽菌在3-4小時后就會育出數(shù)百萬個后代。這是一個可怕的天文數(shù)字,但人的肉眼和其他感覺器官難以察覺。
吃了被嗜鹽菌污染的食品,一般經(jīng)6-20小時,短的1—3小時,長的80小時,便發(fā)生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患者先是腹痛腹瀉,接著惡心嘔吐;腹痛呈陣發(fā)性絞痛,瀉下的大便為洗肉水樣或血水樣,帶有膿液或粘液,會誤認是痢疾。此外,還會出現(xiàn)發(fā)熱、脫水、酸中毒、休克、神志不清等中毒癥狀。不過,病人經(jīng)適當對癥治療,二三天即愈,無危險性和后遺癥。
嗜鹽菌食物中毒常有集體傾向。因為污染食品多是制作量較大的生拌菜、熟食品,又是價廉物美引人饞嘴的鮮貨。如會餐時制作面糴蝦蟹,外脆里嫩,嗜鹽菌未殺滅,反而包裹其中提供優(yōu)厚的環(huán)境條件,擱置過久,食后遭殃。另一種情況是,沿海居民愛吃生的小水產,如“醉蟹”、“熗蝦”之類,有人嚼上一只蟹腳或吃下一只蝦,也會發(fā)病;尤其是內地來的稀客,往往因嘗新而上當。
嗜鹽菌食物中毒重在預防,且預防并不困難。對這個細菌嗜鹽嘛,來個反其道而行之,食用海產品或腌制食品時,先將它們在淡水中浸泡,并沖洗干凈,特別是供生食的海蜇皮、海蜇頭等再用冷開水過幾回。嗜鹽菌還有怕熱、怕酸的致命弱點,所以,在烹調魚、肉等菜肴時,或生吃腌制品、拌涼萊時,放點蔥、姜、蒜、醋等調味品;涼拌萊現(xiàn)做現(xiàn)吃,買來的熟食應蒸煮片刻,包括冰箱中取出的熟食也要加熱吃。
嗜鹽菌,是科學家們在死海中發(fā)現(xiàn)的極細小微生物。科學家們研究嗜鹽菌,發(fā)現(xiàn)嗜鹽菌似乎是修復DNA損傷的高手,研究人員用輻射轟擊法破壞嗜鹽菌的DNA細胞,使其分裂成碎片,但幾個小時后,嗜鹽菌又將染色體重新“召集”在一起。再次恢復正常功能。
科學家們看中嗜鹽菌的DNA修復能力,對嗜鹽菌進行深入研究,使科學家們探知了更多有關生物技術和癌癥的秘密,科學家們還認為嗜鹽菌有助于研究和解決:如何讓宇航員在太空旅行中,免受宇宙射線傷害的問題。
關于“嗜鹽菌”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